老外学中国十大绝招(老外教老外学中文)
2023-11-19 11:56:14
中国股市十大危局视频(股市危机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1、1990年后,中国总共出现过几次大的股灾? 2、股市见底的十大信号 3、中国股市究竟有哪些悲剧问题 4、中国股市从2005年后经历了哪几次大牛熊市 5、金融信息风险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6、中国股市是啥原因呢?美国股市大涨,中国股市大跌,美国股市大跌,中国股市也大跌,这是啥原因呢?真是...
截止到2017年共5次。
第一次,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沪指从1429点最高点中东到386点的最低点,历时半年,跌幅达到72%,这是中国股市第一次泡沫崩盘,也是迄今为止的中国股市行情中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
第二次,1993年2月至1996年2月。这量中国股市周期最长,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从1993年2月的最高点1558点,到1994年7月的最低点333点,最大跌幅78%,简直是一场灾难。
第三次,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股指从最高点1510点到1997年9月的最低点1025点,最大跌幅达到32%。如果从常规技术角度和宏观背景分析,这也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合乎"标准"的熊市。
第四次,2001年6月的最高点2245点至低点1346点,跌幅已达40%
第五次,2007年10月的最高点6124.04点至2008年4月低点2990.79点,跌幅已达50%,但2990.79点是否是本轮低点底部仍有待在今后行情中的进一步观察。
扩展资料
2015年中国股市遭受了重创,自2015年6月12日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已经下跌了32%,深圳股市下跌了41%。大部分个股被腰斩,停牌的上市公司已超过1400家,占了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多,两市总市值蒸发了20多万亿,这在全球股史上都是罕见。
虽然中国央行正在竭尽全力拯救股票市场,人民银行将利率下调至近几年最低点,大佬们承诺回购股票,监管机构已经宣布暂停IPO的发行……
参考资料来源:和讯网-人性就是这样,历史还在重复:盘点史上著名八大股灾及救市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国股市的八轮暴涨暴跌和历次股灾的原因
[img]
股市见底的十大信号如下:
1、通常有三个月以上的较长下跌时间。
2、大盘指数有相当大的跌幅,
3、投资者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处于亏损状态,而且亏损幅度很大,一般来说散户的亏损在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以上,基金也有普遍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亏损。
4、大部分的个股市盈率和股市平均价格处于或者接近历史地位的水平。
5、新股开始持续跌破发行价格,新股上市首日收盘涨幅极低,有的在不久后就跌破发行价格。
6、社保汇金开始入市,这些钱是属于看着底牌打牌的,他们十分清楚市场底在哪。
7、机构大幅超配非周期股票,说明机构投资者已经失去信心,不敢冒险,愿意抓点确定性的东西,以守住自己的净值。
8、强周期股这时开始领涨,说明一波强周期可能已经快要到了。
9、机构仓位历史低点。他们也不比散户做的更好,他们还需要守卫净值,所以不敢轻易加仓。
10、政府开始救市,各种利好政策频出。
拓展资料:
股票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大类别。由于它是建立在发行市场基础上的,因此又称作二级市场。股票市场的结构和交易活动比发行市场(一级市场)更为复杂,其作用和影响力也更大。
股票市场的前身起源于1602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河大桥上进行荷属东印度公司股票的买卖,而正规的股票市场最早出现在美国。股票市场是投机者和投资者双双活跃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寒暑表,股票市场的不良现象例如无货沽空等等,可以导致股灾等各种危害的产生。股票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时时刻刻都是变化的。中国大陆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北交所三个交易市场。
在股市中,由于股价的走向取决于资金的运动。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大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操纵股价的涨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采取多种方式制造虚假的行情而从中获利,因而使得股票市场有投机的一面。但这并不能代表股票市场的全部,不能反映股票市场的实质。
对于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要进行客观的评价。股票市场上的种种投机行为固然会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投机活动也是资本集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正是由于投机活动有获得暴利的可能,才刺激了某些投资者,使其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从而促进资本的大量集中,使货币资金转化为资本。
术语
开盘价:指每天成交中最先的一笔成交的价格 。
收盘价:指每天成交中最后的一笔股票的价格,也就是收盘价格。
成交数量:指当天成交的股票数量。
最高价:指当天股票成交的各种不同价格中最高的成交价格。
最低价:指当天成交的不同价格中最低成交价格。
升高盘:是指开盘价比前一天收盘价高。
开低盘:是指开盘价比前一天收盘价低。
盘档:是指投资者不积极买卖,多采取观望态度,使当天股价的变动幅度很小,这种情况称为盘档。
整理:是指股价经过一段急剧上涨或下跌后,开始小幅度波动,进入稳定变动阶段,这种现象称为整理,整理是下一次大变动的准备阶段。
股市低迷,各种找制度或政策原因的讨论也就风生水起。这本身已经暗示了悲剧之所在。因为中国股市的制度缺陷往往在牛市时暴露得更充分,我在2001年和2007年牛市高峰时专文论危机,在2005年股市极度低迷时,倒是专文谈制度和市场转折的契机。在股市再度低迷的今天,我们要想真正看破迷局认清大势,必须超越一时的功利之心,摆脱诱惑和纠结人们的假问题,敢于面对市场真正的病症和挑战。唯其如此,危局才可能再次转化为机遇。
一.股市低迷本身不是问题
今天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道琼斯指数已经快要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了,A股还在熊市中挣扎,这是不是充分说明了中国股市自身有问题?
客观地说,这个比较并不严谨。美国经济在经过金融风暴冲击后在曲折缓慢复苏,开始释放积极信号,而中国经济在2008年底4万亿的强刺激后,现在面临经济转折和下台阶,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应的,美国股市也是在危机后逐步缓步回升,而中国A股则在2009年领涨全球后又开始回调。
同时,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危机前就长期窄幅徘徊,中国股市在2007年刚刚经历了疯狂的顶点。就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如果和十多年前的泡沫高点相比,今天还只在半山腰,日本日经225指数,现在只是其二十多年前泡沫高点的四分之一,而同期的中国A股市场,自设立来,指数涨了20倍。
可见,选一个特定时间段来对比,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真正要在不同市场间做比较,国际上通用的只能是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比较。它反映了市场估值与企业盈利和净资产的比值。因为任何经济增长最终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和净资产积累上,才能左右股市的估值。用这些指标看,中国A股与世界主要市场,与中国周边市场,只能说相差无几,看不出有任何不正常。
从股息回报来看,中国A股过去和现在都显著低于国内定期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其他主要国家恰好相反,用这个指标看A股的回报率就差很多。如果用中国企业在境内境外不同市场的表现来看,A股市场估值还算是最好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国际规范市场上大多数表现从来比较差。香港没什么人指责中国股市制度或政策的种种问题,国企股红筹股估值也并不高。美国市场近年来走势确实不错,但在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则并没有享受这个好运,相反还遭遇了滑铁卢,以至纷纷主动或被动退市,都想回到香港特别是国内A股来上市。可见A股市场的价值在中国企业眼中,还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企业大多是规模效益型的,一旦经济减速、增长受限,企业盈利马上滑坡。这与美国的蓝筹企业占尽技术、专利和创新优势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及中国周边市场的估值比美国市场低一些也很正常。总之,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的表现,应当说在总体上反映了我们经济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并没有什么冤枉和异常,没必要自作悲情。
还有很多人批评,A股市场的根本问题是为融资者服务,使投资者的利益受损。这个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怎样才叫为投资者服务?打击违法犯罪肯定是一方面,客观地说,监管层一直也在努力。其他如很多人建议的进一步限制大股东、高管变现,对上市公司附加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束缚,这恐怕既不是改革的方向也不合国际惯例。试想限制到极端也就是退回到与国际规范市场背道而驰的股权分置时代,原始股东全不让套现流通,上市价格、指标全部行政批准,但那时的市场仍然是牛短熊长、投资者一样怨声载道。
有人说,关键是公司发行不能有三高,应全部低价上市。新股发行改革之前,从来是这么做的,无论什么公司,按统一的市盈率定价发行。许多公司上市首日股价翻好几倍,二级市场仍然高位接盘,那也没能真正保护投资者。2012年以来,监管层干预新股定价和首日涨幅,但一当市场稍稍平稳,首日大幅上涨的股票依然很多。有人说应严打新股炒作者,但一查首日买入的几乎全部是中小散户。又有人说要严格审查拟上市公司,其实,现在A股上市审查已属世界上最严之列,不仅上市公司为支付中介机构审查的交通住宿招待等各项费用越来越多,相关打点越来越多,甚至连不少媒体都开始借审查敛财,以发负面消息为由收封口费,审查越多、权力越大、花费越多,还是不能避免上市后变脸。
由此可见,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股市对经济下行的反映,这是股市开始发挥经济晴雨表功能的表现。这一点并非坏事,反而值得欢迎。它也意味着只要经济出现回稳上升的信号,股市必然也会回暖。另一种是证券市场本身的制度和政策缺陷,这才是真要认真对待的。这种制度缺陷和政策失误,一方面会在市场低迷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如同样反映调整中的中国经济,2012年香港国企股和红筹股的表现就比A股强很多)。另一方面是当经济和市场稍有回暖,监管者和投资者都松口气、好了伤疤忘了疼时,IPO提速、投机炒作又起,股市制度的内在缺陷就会放大发作,从而很快迎来新的失望和悲剧。
二.股价扭曲结构高估是真问题
A股市场确实存在重大的问题,只是A股的真正问题与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人想的并不相同。A股最大的不正常不在其熊市之煎熬,而在市场极度低迷时,上市企业排队还越来越长,现在发号已到750开外,若非明里暗里地控制继续发号,估计早已过千。这显然是全球股市都没有的怪事。
A股另一个不正常,是垃圾股往往比绩优股更受追逐吹捧。A股市场历年的大牛股往往非垃圾重组股莫属。即便在今天监管层高调打压ST等垃圾股的强势氛围下,垃圾股依然不时在熊市中咸鱼翻生,连连涨停,身价翻番,成为一大奇观。
A股市场的第三个不正常是股市低迷至此,二级市场投资者已苦不堪言,但新股上市发行仍然不断不败,老股东套现绵绵不绝。这样,境外已上市的中国公司想回来上市,境内上市的原始股东和高管锁定期一完,就忙着抛售套现,与境外市场熊市中新股发不出去大股东和高管不但不减持反而纷纷增持适成对照。
显然,以上这三个怪现象才是A股真正不正常的地方。连病情的症兆都看不对,我们当然就不可能找对病灶病根,更不用说治病的药方。
A股的三大怪现象,说穿了,反映一个许多人讳莫如深的病灶,就是股价扭曲结构高估下的供求失衡。在熊市中谈股价扭曲结构高估,许多人不免会跳起来。但股价是否扭曲高估并不是由争论或感情决定,而是由真金白银决定的。市场经济从来靠价格和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不怜悯眼泪,也不相信皇帝的新衣裳。价格合适,供求就平衡。价格错了,供求就失衡。现在A股市场想上市的人打破了头,只能说明价格过高导致供过于求,于是靠控制供给、严格筛选和排长队来勉力维持秩序。
应当指出,这里说的价格不仅是上市发行价。上市发行价仅仅是公司让渡的一小部分增量股权的价格,二级市场的价格才是原始股东衡量自身财富和套现退出的价格。因此,打开窗户说亮话,二级市场的股价扭曲结构高估,既是太多企业在熊市中也想上市的原因,也是企业不怕发行价再被管制压低也要上市的原因,更是股市低迷原始股东和高管们也要抛售套现的原因。所谓圈钱,所谓有利于融资者,无非是说股价高了。因为东西不在贵贱,黄铜也好,黄金也罢,定价太高了,都是圈钱蒙人;定价合适了,都是投资,都是物有所值。无论专家媒体还是投资者监管者,找了股市那么多问题,独独不能正视股价扭曲结构高估这个基本事实,不愿说破皇帝的新衣,就只能绕着圈子乱找别的毛病。承认二级市场股价扭曲高估,才算是摸到病灶。
但是,A股的估值,用国际通用的市盈率、市净率,不是说与海外规范市场接轨了吗?这个判断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的接轨是加权平均的接轨,大盘蓝筹股特别是银行股,市盈率很低,已经到5到10倍,但量大权重,一只抵几百只,从而拉低和扭曲了市场估值。实际绝大多数中小盘股,熊市至此,其市盈率仍在二十多倍、三十倍以上。现在2432只A股,真正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只有262只,不到全部上市公司的11%。本来物以稀为贵,故境外市场,一般是大盘蓝筹股估值高些,中小盘股估值低些。特别在熊市,所谓涨时看势,跌时看质,这时中小盘股股价往往跌至几倍市盈率、每股净资产之下。港台股市,内地在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都是这个情况。日本东京日经225指数市净率现为1.25倍,东京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平均的市净率就降到了0.7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不来上市,上市的也自然轻易不会减持。而A股现在鼓励来上市排队的恰恰是市盈率、市净率高的中小盘,价格当然都高,供求自然不平衡。
中国股市从2005年开始经历了1次大牛市和1次大熊市,其中,大牛市从2005年6月的998点-2007年10月的6124点,大熊市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运行至今。
此外,2005年之前也曾经历过两次大牛市和大熊市,分别如下:
1、第一次大牛市时间是1990年12月-1993年2月 ;第一次大熊市是1993年2月-1996年的1月。
2、第二次大牛市的时间是1996年1月-2001年6月;第二次大熊市从2001年6月-2005年6月。
扩展资料
牛熊市影响因素:
1、企业盈利状况。
企业盈利多,可供分配的红利多,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增加,股票价格就看涨,形成牛市;相反,企业盈利少,可供分配的红利少,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减少,股票价格就看跌,形成熊市。
但是投资者在评估股价时,不是根据企业收益状况,而是根据企业将来的收益评估。同时由于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有时企业盈利的变动对股价的影响力小于其他因素,都可能出现股价变化与企业现时盈利状况不一致的情形。
2、国民经济状况。
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工业生产增加,产品畅销,企业盈利增加,投资者看好企业股票,股票价格就看涨;而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产品滞销,生产减少,企业盈利减少或者无盈利,使股票的吸引力减弱,股票价格就看跌。
3、利率变动。
利率下降,使企业利息负担减轻,盈利相对增加,股票吸引力提高,股票价格就看涨。利率下降,使贷款成本降低,也刺激股票投资和投机增加,股票价格上涨;反之,利率上升,使企业利率负担加重,盈利相对减少,则会减少投资者购买企业股票的兴趣,造成股票需求下降,价格跌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市与熊市
8月28日,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注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这是继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高层再次聚焦于金融领域。根据有关部门的总结,我国金融改革的成绩可谓靓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顺利实施……按理说,有了这么一大堆成绩,中国的金融安全理应能得到很好保障了,中央领导不必对金融放心不下。然而事实是,中国的金融风险与报道的金融改革成绩一样不断上升。
风险丛生
高层聚焦于金融风险,并非偶然。除了美国冷不丁闹了个次债危机、引起国际金融市场一片恐慌外,大凡稍有理性的人,都会对中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所累积的风险惴惴不安。他们担心的不只是一般的市场风险,更是监管者对这些风险的判断以及应对措施。
中国现在的金融风险,除了普遍关注的金融市场风险外,另类金融风险——不当开放带来的金融信息风险则被普遍忽略。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关键要素,金融信息是金融市场的稀缺资源。一个有效的金融信息,足可令金融市场潮起潮落,相关财富转瞬间即实现重新分配。因此,有效金融信息不仅是金融监管*、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孜孜以求的一般要素资源,更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资源。国际金融机构、金融大国都通过各种途径尽其所能地获取有效金融信息。
中国金融信息安全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威胁,集中表现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控制并试图垄断中国的会计审计业,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积极展业如入无人之境,国际投行对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咨询承销已形成垄断,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使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经营活动近乎无密可保。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集中论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国信息安全的影响。
天赐良机
与信用评级机构一样,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金融服务行业,通常被看成是金融服务的中枢。1932年《财富》杂志推出的排行榜,首次凸显出“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后来合并为“六大”、“五大”,即普华永道、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德勤,清一色的美资。由于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管理制度、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全方位的服务以及许多成功的案例,“五大”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上世纪90年代初,“五大”陆续登陆中国大陆,获准在华设立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后因安达信2001年卷入安然等大公司财务丑闻从而导致破产,“五大”变成了“四大”。
9.11后,世界经济低迷,企业经营活动放缓,欧美资本市场的股票承销和并购业务剧减。屋漏偏遭连阴雨。2001年美国一些巨型公司倒闭,对审计欺诈的恐惧,不仅结束了安达信的风光,也令“四大”陷入困境。然而,天佑“四大”。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审计以及财务咨询市场越来越大,国内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前所未有,整个行业的规模几乎每年都以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2001年,中国一些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陆续卷入“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会计丑闻,中国证监会由此颁布“补充审计16号文”,要求上市公司IPO(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法定审计外,还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一些银行也相继规定,贷款的公司必须到指定的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信用审计。这里不仅有中央监管部门、大金融机构,还有一向对外资“无比友善”的地方政府。如2004年1月底,深圳市就要求深圳基础产业国有企业年度审计工作全部由“四大”承担。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四大”在中国狂飙突进。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04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显示,普华永道中天、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安永华明分别以9亿、4.3亿、3.7亿和3.2亿元位居业务收入前四名,而位居其后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上海立信长江一家。“2005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显示,普华永道中天、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安永华明分别以12.4亿、7.1亿、6.5亿和6.2亿的收入位居前四名。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计,“四大”在中国的业务总收入2002年为16.94亿元,占该年度中国百强事务所业务总收入的38.23%;2005年占49.46%。“四大”已几乎垄断了中国高端会计审计业务,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所有审计业务。在1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审计业务中,“四大”审计的资产超过40%。当中行、建行、工行分别以数亿计的费用主动向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投怀送抱时,5600多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正为每笔几万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打得头破血流。
神话戳穿
长期以来,中国相关主管部门与企业自信心严重不足,对“四大”崇拜有加,都想借助其所谓“卓越声誉”在国内外市场中树立起信誉。但审计实践却表明,“四大”并没有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证据。
早在2001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毕马威就因为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数据失真等受到通报批评,2001年更因为锦州港事件而创造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华成为被告等三项第一。安永因为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风险手册而广为诟病。2006年安永全球发布《不良贷款报告》,在遭到中方严正驳斥后宣布收回报告,承认其中关于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数额估计“没有根据,是个错误”。2005年财政部公布例行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普华永道因上市公司“黄山旅游”的问题而被责令整改。紧随其后,普华永道因失察而被G外高桥提起仲裁,要求追究审计责任并赔偿巨额损失。德勤则深陷“科龙门”事件,因在存货、应收账款、销售收入等审计过程中执行的审计程序不充分而遭受普遍指责,并因科龙资不抵债而成为诉讼重点。此外,德勤在中芯国际、古井贡、创维等多个审计事项中不断为自己的清白辩护。
国内很多媚外人士很善于自我解剖,认为“四大”在中国遭遇的诚信问题根源在于我国司法制度不健全,社会风气不好,诚信普遍不足,使得外资事务所难免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境况。虽然自我解剖精神可嘉,但妄自菲薄实在不可取。作为垄断资本,“四大”逐利而且是暴利之本性丝毫没有因国而异。其实,“四大”在美国本土与西方世界“独立、客观、公正”的神话早已被戳穿。
2005年8月,德勤因涉嫌为罗孚汽车公司避税而获取额外报酬,从而受到英国会计调查与纪律委员会的独立调查。2005年9月,持续数年的日本保险公司状告德勤一案有了结果,德勤至少付出2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审计公司中为诉讼和解付出的最昂贵代价。2006年5月,普华永道的日本公司被日本金融厅责令停止客户审计业务两个月,原因是该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松懈,导致化妆品公司嘉娜宝出现会计欺诈行为……
即便在美国本土,随着越来越多的参假涉假丑闻被曝光,美国监管机构也越来越难以包庇纵容这些会计师事务所。近乎每个大公司(如世界通讯、安然、施乐、微软、IBM、波音、朗讯等)财务丑闻的背后都有“四大”的身影,但几乎没有一个重大财务舞弊案是由“四大”自己发现的。2005年8月,美国司法部着手调查毕马威涉嫌妨碍司法公正和非法避税问题。美国国税局称,避税策略使20多家公司至少少缴了17亿美元的税款。
在2000年安达信从安然公司获取的收入中,审计收入为2500万美元,竟然低于2700万美元的非审计收入;毕马威2002年从通用电气公司得到的审计收入仅为2390万美元,而咨询服务费收入则高达7970万美元。大量的非审计服务收费引起市场的广泛批评,甚至连美国证监会(SEC)主席也不由感慨:“如果审计收入只占事务所收入的30%,那事务所的独立性又怎能保证?”
美国在安然事件后成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理事会”2003年6月~12月间对“四大”的审计业务进行了抽查,发现了大量的审计错误。根据其提供的报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2003年审查账户中错误地使一些客户低估其债务和歪曲其财务状况”,“错误地解释一项已经九年的规范”。美国证监会的首席会计师称,“四大”个个都需要改善其审计质量。
当安达信陷入危机时,其执行总裁贝拉迪诺在给雇员的信中写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陷入这种困境的大机构。”
祸害深远
“四大”进入中国后,通过各类公关活动,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通过与政府合作方式,把自己和监管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德勤从1993年开始,就作为项目顾问参与财政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此后长期协助财政部推进此发展方案。此外,德勤还与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等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合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起草《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以此“构建更完善的政策制度”。自1995年起,毕马威上海首席合伙人萧伟强就担任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外国专家顾问,安永的中国区合伙人邱家赐担任证监会发审委委员。由于和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四大”在华受到的监管很少,因此可以便利地谋取更多更广泛的利益。
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相关措施限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于境内展业,如台湾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外资事务所的会计师必须考取当地的资格后才能执业。印度除此以外还要求外资事务所做上市公司业务后须经本土事务所复核。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对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保护措施。而像中国这样多个政府部门与一个始终对中国不很友善国家的机构保持如此密切关系、并使其享受多种“特许经营”,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罕见的关系,使中国监管部门宁愿牺牲本国机构的利益,来讨好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正是在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四大”几乎垄断了中国大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跨国企业的审计业务。“四大”也因为这种“特许经营”而获取高额垄断收益。研究显示,同一个审计项目,“四大”的收费高出国内所2~5倍很正常。以收费标准的北京为例,国内所的主任、副主任会计师每小时收费300元,而安永为2750元。随着审计事务所并购加速,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四大"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获取的垄断利润也会越来越大。
跨国垄断资本的本性是获取暴利与实施控制。控制是为了更好、更稳定地获取暴利,而暴利则更便利、更有条件实施控制。在华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的“四大”不只是获取丰厚的市场利润,而且是获取更具有战略性的资源——信息。“四大”审计的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类企业,关系着中国经济命脉。这些企业完全由“四大”来审计,无疑将中国经济的重要数据暴露给了外资。据中国银行一经理人员透露,在中行上市审计期间,中行高层专门指示各部门必须为普华永道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资料,而很多资料本来对自己的研究人员都实行保密。不仅如此,还由“四大”来设计企业改革、融资模式,如普华永道为中国工商银行规划了未来八年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改革路线图,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弱点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外资。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屡屡遭遇不顺,巨额经济损失时有发生,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企业已经无商业秘密可保。外资审计、评级、咨询、承销,还有战略投资、管理顾问等,已经使中国企业乃至部分政府部门在近乎透明的状态下运作。
早在2002年初,也就是中国证监会颁布那“一纸文书”后不久,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就撰文指出了“必须请外国公司补充审计”这一规定的荒谬。五年多过去了,董先生也已作古,相关监管部门非但不迷途知返,反而变本加厉,使外资审计机构对华审计行业的控制日甚一日。去年以来,中国股市如脱缰野马,狂奔不止,急速膨胀的风险日益令人不安。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相当一部分归于“会计革新”,即上市公司可以合法交*持股,拉抬股价。本人不甚清晰这是哪家机构使出的“高招儿”,也不清楚监管者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妙计”,但我知道的是,当初日本就是因为允许企业交*持股而使股市迅速走向泡沫,而随着泡沫的破灭,到来的是十多年的经济萧条。本人不敢猜测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人的预谋,但可以设想,这极有可能使中国股市走向危局。
原因很复杂,就怕您没有耐心研究下去,因为想搞懂很费脑筋。中国股市的牛市是有,但不是指数的牛市,是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公司的牛市,您仔细看看,很多这样的股票这半年涨的很凶的。分析起来,核心原因有两个:
一是中国股市在给股票重新定价。2005年之前,产业资本的股票是不能上市流通的,股改以后,产业资本的股票随着全流通也可以在股市买卖(就是现在股民痛恨的大小非减持)。所以,股票价格的决定必须要考虑这些产业资本家的想法。如果考虑他们的想法,即使股票是金融资产,股票价格也要相对2005年之前大幅下降。这就是当前A股很多行业的价格降的和香港、美国这些成熟市场一样的原因。再加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来无论谁的公司,只要符合要求,都能上市,不限制;股票价格交给投资者自己决定,政府不干涉,这都导致价格长期处于下降趋势里。历史原因(例如:散户群体的巨大和非专业性,早期股票求大于供等)导致的股票价格一直很高,这些历史因素短期很难改变,所以,股票重新定价,股价就处于长期的下跌中。
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字路口,前途未卜。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投资尤其是主导手段。而30年的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几乎没搞。体制的落后,外加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两者组合在一起导致贫富分化到了严重的程度,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大量行业产能过剩,腐败严重,社会存在巨大的动乱风险。这种情况下,中央不敢再继续搞固定资产投资,只能通过制度的改革等中长期手段调节经济结构,平衡收入分配(估计您已经看到了,您当地的很多拆迁工程是不是停了下来?)。所以,中庸的经济政策必然导致传统的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我统计了这些行业去年的数据,水泥、有色金属、建材、玻璃、钢铁等行业效益下滑非常严重,钢铁行业甚至整体上全行业亏损。这些行业都是股市的权重股,他们的萧条必然导致整个股市的调整。
主要原因就这两点,估计您想彻底弄明白起码要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就是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多年的调整。至于IPO重新开始了,至于外资撤离了,还有什么欺诈上市了,机构、资本家合伙榨取散户血汗钱了,都是次要原因,并不能影响到股市的大趋势。所以,不要在关注大盘的涨跌了,要关注个股。
简单聊聊,原因很复杂,用简单的文字很难说清楚,抱歉!
2023-11-19 11:56:14
2023-11-19 11:53:59
2023-11-19 11:51:44
2023-11-19 11:49:29
2023-11-19 11:47:14
2023-11-18 15:12:00
2023-11-18 15:09:45
2023-11-18 15:07:31
2023-11-18 15:05:16
2023-11-18 15:03:01
2023-11-18 15:00:46
2023-11-18 14:58:31
2023-11-18 14:56:17
2023-11-18 14:54:02
2023-11-18 14:51:47
2023-11-18 03:03:58
2023-11-18 03:01:43
2023-11-18 02:59:29
2023-11-18 02:57:14
2023-11-18 0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