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甲十大中场(德甲中场球员)
2023-12-30 01:50:53
中国十大古代战车图片(中国古代十大战役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的战车有哪些形式,最早的战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古代君王的战车是什么样的?几个人?车左车右是干啥的 3、古代战场的凶器之战车,一辆战车有多厉害? 4、古代的战车有哪些形式的?最早的战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5、关于古代的兵车有哪些介绍? 6、秦汉时废弃的战车,为何到了魏晋南北朝到成了“香馍馍”?
战车作为古代诸侯国征战的主要工具,在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根据史料记载,目前已经知道的最早的战车是在夏王指挥的甘孜战役当中出现的。可以从这个资料认为,我们国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战车的国家。
这场战役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获得中原各部首领的支持。夏王就召集了各个部落的首领,将他们转化为诸侯,贵族。使得世袭制合法化,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在军事上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次战役中第一次出现了战车,战车是中国古代用于打仗的一种马车,一般由两匹马或者四匹马组成。种类有很多,有轻装的战车,冲锋的战车,一般车上有士兵三个人,中间一个人被称为防御也负责驾车。左边和右边各有一个人,分别负责射击。
战士的身上穿着有金属打造的铠甲,并且拿着盾牌防身。战车装备的武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远距离兵器和近距离格斗兵器。远距离就是弓弩,由射手负责使用,主要在战车较远冲击的时候进行射击。
近距离使用的兵器为兵刃,在战车交错时用于出击。在上面提到的战场战役之后,战车的威力越来越受到各个诸侯国的重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战车已经成为了战争的主要力量和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标准,后面就有了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的说法,到了汉代骑兵不断的兴起,战车也就逐渐的退出了舞台。
中国古代战车,驷马单辕,
形制和
上图差不多,只是左右最外侧的两匹马不驾辕,使用皮条控制,一辆战车载3名甲士,其中左侧(没有车左这一称呼)甲士使用弓箭射击敌人并且指挥随车步兵作战,车右使用长兵器(戈或是戟)负责近距离作战,中间驾车的叫御戎(驾驶战车,御是驾驶,戎古代战车叫做戎车)君主乘坐战车时,位于左侧(战争中以左侧位尊贵的位置,与平时相反)车右负责保卫工作属于护卫,御戎还是驾车
[img]
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
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扩展资料
基本结构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
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
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
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战车
中国古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人类的文明智慧也在一步步提升。在古代的战国时期,兵器以及战车都是战场上常见的。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战车出现在夏朝时期,最早是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过。夏朝是我国早期的发现时代,当时的经济条件也不发达,人类文明也不全面,但是夏王启却可以用智慧造出了战车,为国家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次战役中使用了战车,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在军事上的成就。在这之后,人们开始对战车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战车。战车可以有独轮,两轮,或者是三个轮子,也可以是驾两匹马或者四匹马等。车上一般会有人,一人驾车,两人拿武器,分工合作,对战争非常有利。战车有很多种类。例如洞屋车,这个战车是用来攻城的战车,威力很大。可以抵挡城墙上抛下的石头。春秋时期的战车就是一辆战车上需要三个人,一人驾车,一人持弓箭,另一人进行防御,这种分工合作的搭配给战车带来了很大的战绩。云梯车是用来攀爬敌人城墙的战车,在我们看的影视剧当中,经常可以看到云梯车的身影云梯车不仅可以提供梯子,还有防御盾牌,可以抵挡一下从城墙上扔的石头。还有冲车,是诸葛亮时期出现的,是用来攻城的战车,大部分的战争里用的都是冲车,冲车在战争里占很大地位。在比如塞门车,是用来防守城墙的,一旦城门被敌人攻破,这适合塞门车就可以起到临时城墙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移动。
这些战车都是古人的智慧。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战车逐渐退出了舞台,但是这些古人的智慧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以马拉木质战车的交战为主的作战方式。据有关资料推断,夏代已开始使用战车进行小规模车战,经商代、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这一时期军队的主要作战装备,驾乘战车作战即成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征。
车战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乘。乘是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而成。所以乘是车、卒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古代车战分攻守两种,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及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所称的战车即指攻车,又称兵车。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的战车为四马两轮,木质结构,重要部位一般还饰以青铜车器,西周和春秋时期战车的形制大体略同。四马两轮式战车是中国车战的定型用车。
从周代史料看,战车乘法为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车上一般还备有若干有柄的格斗兵器,如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主将之车,乘法特殊,主将居中,御者居左。此外还有四人共乘之法,叫“驷乘”。但这属临时搭载性质,并非编制通例。每乘战车所隶属的步卒,据《司马法》记载,春秋以前为22人编制,其中包含7名车下甲士和15名步卒,为一步兵两,配合战车作战。连同3名车上甲士,共计25人。战车作战的基本战术原则是:舆侧接敌,左右旋转。战车在接敌过程中,主要是车左以弓矢在舆侧射击杀伤敌人,接敌后则须与敌车接舆近战。为了保护舆侧不使敌车接近,战车轮毂都设计得很长,故又称“长毂”。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一般均在轮毂两端加有坚固华美的铜套,此外还要在轴端加上兽饰,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全长40厘米,轴头铜兽长13.5厘米,总长度达53.5厘米。所以欲与敌车接舆,就必须先行错毂。两车错毂是一个互相闪避、寻找战机的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旋转。因此车战的驾车要领规定战车的前进和后退都要严格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车身左右旋转要能达到90°的直角,即《吕氏春秋》所谓的“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在此战术原则基础上遂形成了战车的初级战术编队。有关资料表明,在车战的战场上,即使车阵被敌击溃,战车也不能单独行动,仍是两两成双,称“双车编组”。“双车编组”由左右两辆战车组成,其中一辆是主车,另一辆则称“副车”。《周礼·春官》记载车仆所掌的五戎之萃,实际就是这种副车,有时也称“贰车”、“佐车”。
秦汉时期,战车和车兵逐渐被淘汰,车辆大多数用于运粮秣和伤员。魏晋南北朝时期,车兵虽然不是陆军中的重要兵种。但它较之秦汉时期又有一定的发展。一如果说,车兵逐渐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步兵和骑兵的发展的话,那么,这一历史时期车兵的复苏,也应归于骑兵的发展。
由于这时的骑兵除眼、鼻、四肢和尾外,其余部分都能得到铠甲的保护,铠甲有皮革制成的,也有钢铁制成的,一般是人的铠甲和马的装具都用一样的质料,一样的颜色,这对于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的步兵来说、无论是进攻或者防御,单凭手中的武器是无法与之抗衡的。经过战争实践,军事家们想到了我国古老的战车,用它来作为抗击骑兵突击的障碍物。三国时期,人们最为熟悉的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事物纪原》解释说:“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木牛流马”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车兵的一大发展。它不仅使牛、马得以解放,解决了牛马自身的食用供给和因地形带来的不便,更重要的在于能由车兵自行灵活使用,造就方便。既解决了军粮运输中靠人力背负的困难,又能将“木牛流马”投入战斗,当敌军进攻距本部较远时,车既可当掩体,又可作重弩的依托。
当敌军冲入军阵时.还可用战车阻碍与限制敌人的行动,使敌军队形紊乱,自然分割,然后各个击破之。在这以后。战车的使用日渐广泛,战车种类也不断增多,并越来越发挥它的作用。西晋靖边名将和兵器改革家马隆发明了一种“扁箱车’,和“鹿角车”。
进军中,遇到开阔地形,则依照诸葛亮的八阵方形图阵布置。在八阵周围外端,用鹿角车使敌人不易接近,而自己的弩手、弓手则在鹿角车的内方,借助鹿角车的掩护在车后射击。行进时,车兵且战且前,不仅有杀伤突破敌人的能力,而且敌人不易接近,以至突破阵式。经过严密组织、严格训练,这种以八阵图与鹿角车营配合运用的阵式,能攻也能守。在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则发挥扁箱车的作用。
由于车箱扁,四面装置木板,可遮风雨,挡矢石,敌人从外面放箭,不易伤人;而车内人员却可以通过板上的窗孔向外观测和放箭,遇到敌人时,且战且进,可以发挥冲力及攻击的效果,这是“矛”与“盾”的有机结合,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也是对古代战车这种作战器具的改革和发展。
而车内人员,由于有板壁掩护,较为安全;行走的士兵穿着牛皮铠甲,所以伤亡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千里出征,需要战车载运粮食、医药、衣服、弓矢、刀枪,扁箱车可任装载,还可蔽风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晋刘裕击南燕,为防燕骑袭击,“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出大岘入平地后,“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成为掩护步兵前进的装备。然后以奇兵“潜师出燕兵后”,大破燕军,灭南燕。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晋刘裕“北伐”,水师沿黄河西进,北魏军在北岸沿河威胁,刘裕创“却月阵”,在北岸占领滩头阵地,用车抵抗敌骑兵突击,从而掩护水师强行通过了黄河,进入关中。由此可见。由于战车的不断改进和阵法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车兵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于这一历史时期车兵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史书上记载很少,但从许多战例看来,车兵要学会驾车、推车、配合步兵和骑兵作战,组成统一的阵式。由此可见,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包括与其它兵种一样的基础训练),是很难做到协调一致、夺取战斗胜利的。
2023-12-30 01:50:53
2023-12-30 01:48:38
2023-12-30 01:46:23
2023-12-30 01:44:08
2023-12-30 01:41:53
2023-12-28 07:25:25
2023-12-28 07:23:11
2023-12-28 07:20:56
2023-12-28 07:18:41
2023-12-28 07:16:27
2023-12-28 07:14:12
2023-12-28 07:11:57
2023-12-28 07:09:42
2023-12-28 07:07:27
2023-12-28 07:05:13
2023-12-27 19:54:54
2023-12-27 19:52:40
2023-12-27 19:50:25
2023-12-27 19:48:10
2023-12-27 19: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