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改命的李红涛,在死刑前一天靠智商重获新生,无刷电机之父
2025-03-03 22:38:38
深蹲训练个人总结与体会(一)-理解并调整深蹲姿势
一、我的深蹲经历
二、理解深蹲
三、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深蹲
四、补充说明
五、后话
六、参考
不想看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这部分,直接看干货。
深蹲这个动作,我大概从高三就开始练了。自己当时也只能看看微博一些网红的讲解,缺少优质的信息来源,所以走了很多弯路。起码我可以把自己的弯路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引以为戒。
高三第一次是深蹲是 15 杆 + 两边 10 片,一共 35 公斤,做了 3 × 10。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两边换成了 45 磅的标准片,然后就很难继续往上长了,可能 75 公斤都不能做标准的。然而当时我的小伙伴们有的第一次蹲两边就能用两片 45 磅,幅度也够,当时我感受到了十足的 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
不过好在驽马十驾,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我现在160公斤能蹲3个,而当时的小伙伴,高中毕业后有没有继续健身,我就没有多过问了,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继续健身就不好,他们会在别的事情上下工夫,这只是个人的选择,选择与选择之间是没有高低的。
然后中间大学四年头两年用五分化瞎练,练到了高杠极限 120,在大二快结束的时候在去看了那年的大学生力量举比赛,赛场上见到了 戴帽子的Ace(当时他运营的公众号小铁馆提供了很多优质干货,其实我是奔着他才去看的比赛) ,还有鼠王(后来才知道他是鼠王)
可以说我的力量举启蒙人是 Ace,也是看了他的文章,我才从五分化改为了推拉腿分化和上下分化。
大三来到学院路,因为地理优势,有幸在王严的铁馆开始了我大学第三年的健身生涯,王严铁馆可以说是北京的健美圣地,这一点无需多提。在王严练的第一年,我偷偷学到了一些动作(不包括蹲拉推)的细节,再加上我爱琢磨,这段时间我对动作的理解相比大二,有了一点进步。
然而,大三因为课业太重,中间被迫停练了3-4个月,后来微博抽中了麦大湿的一件背心,跟大湿说起这件事,他说“你应该弄明白什么事情是真正重要的,然后为它做出一些取舍”。
后来大四重拾训练,一边考研一边训练,听取了同在王严铁馆练习的曹同学的建议,开始做限制时间的 3*8 ,这段时间我长的很快,马上就可以用 105 做 3×8。
结果大四上学期末尾时北京严打消防,铁馆被迫关门,我和曹同学流浪了一段时间,然后到了北理工校内的健身房。
然后我们就认识了北理工力王邹同学(缘,妙不可言)。大四下由于毕设和实习的双重压力,我又被迫停练了。然后我的经历就可以接到上一篇专栏上了。
软文部分结束了,开始干货了。
每个人的动作都是基于个人的身材比例的,相似的身材比例会有相似的动作模式,但由于关节灵活度、肌肉强弱、个人习惯,动作模式也是会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认为高杠就一定是伸膝驱动,低杠就一定是伸髋驱动。
1)简化的深蹲模型
对于深蹲,我们可以把人-杠系统简化为一个三段结构,简单画一下。
图 1 深蹲时的 人-杠 系统
其中:
a:背杠点到髋关节的长度
b:股骨长度
c:小腿长度
请注意:上图未对高杠低杠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理想的深蹲的重心落在足中,当杠铃较轻时,杆在地上的垂足不一定对应足中,而随着重量加重,垂足会逐渐向足中靠近。
2)更依靠伸髋的深蹲
当固定 b、c ,调整 a 的长度时,我们发现 a 越短,上半身前倾越多,背角越小,对髋关节灵活度、腘绳肌柔韧性、下背强度要求变高,深蹲更考验伸髋能力。
图 2 缩短 a 对深蹲姿势的影响
一个比较明显的案例是 Ben Pollack,这里可能涉及个人肖像权的问题,就不放图片了,Ben Pollack 的腿极长,躯干短,而他的背极强,因此逐渐形成了他现在的姿势。
3)更依靠伸膝的深蹲
当我们固定 a、b ,调整 c 的长度时,我们发现 c 越短,小腿与地面角度越小,足背屈越大,对踝关节灵活度,小腿肌群柔韧性、股四头肌强度要求变高,深蹲更考验伸膝能力。
图 3 缩短 c 对深蹲姿势的影响
这部分我暂时没找到案例。
根据上一部分,我们得出了一个显然的结论:b,也即大腿,相对a、c的长度越短,深蹲越有利。
那么,对大腿相对长的人来说,可以怎么调整深蹲呢?
1)a (即躯干)短
1.想保持原来的姿势蹲起更大的重量:强化下背、伸髋能力;提高腘绳肌柔韧性、髋关节灵活度。
2.上移背杠位置:获得更大的背角,对下背更友好,但是对上背要求更高。
图 4 上移背杠位置对深蹲姿势的影响
3.背杠位置不能上移了:膝盖前伸更多(超过脚尖更多),足背屈更大,更多依靠伸膝,对下背更友好,但是对上背要求更高。
图 5 膝盖前伸更多对深蹲姿势的影响
2)c(即小腿)短
1.想保持原来的姿势蹲起更大的重量:强化足背屈、踝关节、小腿柔韧、伸膝能力。
2.穿举重鞋,弥补足背屈能力。
3.跟 a 短的第三种情况一样,膝盖前伸更多(超过脚尖更多),足背屈更大,对下背压力更小,更多依靠伸膝(在本来就很依赖伸膝的情况下依赖更多伸膝和足背屈),这里就不多画图了。
4.用更宽的站距,更宽的站距从侧面看相当于缩短了大腿的长度,这样可以使上半身更竖直,对下背压力更小,但是对髋关节灵活度和内侧肌群要求更高。
图 6 宽站距对深蹲姿势的影响
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是林殿雄的深蹲,这里可能涉及个人肖像权的问题,就不放图片了,国内 74 kg 级别王者林殿雄的深蹲,就是采用极宽的站距。
当然以上的情况是我自己根据视频猜测的,所以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请读者认识到这一点。
说说我个人的情况,我是大腿比小腿长,也就是 c 短的情况,当时跟教练学习高杠深蹲,教练给我的指导是 c 短对应的第3条,于是我就陷入了足背屈与腘绳肌的噩梦;好在后来我听取了教练要我采用低杠的建议,于是我大约调宽了10厘米的站距,后改为低杠,就是我现在的深蹲。
但我现在的深蹲可能还未成型,希望我以后有机会能向高水平教练学习,精进我的动作。
还是我上一篇专栏里提到的:
天赋好的人,可以用70分的动作蹲到200;天赋不好的人,用70分的动作就会伤到自己。
所以我觉得,打磨动作是有其必要性的。
回到图 1 ,也就是说从侧面看,深蹲有两个可调整的方向,不管做出怎样的调整,都需要灵活度为前提,肌肉强度为支撑。
图 7 深蹲姿势的两个调整方向
另外,即使从结构上可能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姿势,但是关节灵活度最后不一定能达到要求,肌肉最后并不一定能生长到足够支撑这个姿势的程度,所以个人最佳的姿势还是要结合比例、灵活度、肌肉强弱慢慢调整。
那我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呢?
给出一些我关于调整动作的思考方向。
这里引用我一位朋友的话:
最大承重的最佳动作架构会慢慢变化,变化方向我们可以自己掌控。
在写完这篇之后,深感自己解剖知识捉襟见肘,以后需要多学习,多沉淀;想得太多而学得太少,就会沦落为民科。
1.健力天赋——身体比例(深蹲)https://c.quk.cc/3/z10/s0rz4tyamsi
2025-03-03 22:38:38
2025-03-03 22:36:23
2025-03-03 22:34:07
2025-03-03 22:31:52
2025-03-03 22:29:37
2025-03-03 22:27:22
2025-03-03 05:34:22
2025-03-03 05:32:06
2025-03-03 05:29:50
2025-03-03 05:27:35
2025-03-03 05:25:20
2025-03-03 05:23:05
2025-03-03 05:20:50
2025-03-03 05:18:35
2025-03-03 05:16:20
2025-03-03 05:14:05
2025-03-03 05:11:50
2025-03-03 05:09:35
2025-03-03 05:07:20
2025-03-03 0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