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文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3-12-01 02:00:27
许世友结发妻,改嫁14年得知丈夫在世,婆婆:死后你葬在许家坟地
1965年秋,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大队一个80多岁高龄的老太太,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孙子许大安:“你母亲虽然改嫁了,但是她百年之后,一定要安葬在我许家坟地!”
一个已经改嫁的媳妇,作为婆婆为什么坚持要让她安葬在自家的坟地里呢?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这个改嫁的媳妇名叫朱锡明,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河南新县田铺乡)一户朱姓农家。
朱家家境还不错,朱锡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能干。她是村里妇女救援会会员,思想进步,做事风风火火。
这样的朱锡明吸引了很多异性的眼光,家里门槛都被人给踏破了,但是,朱锡明眼光高,把上门提亲的人都给回绝了。
眼瞅着朱锡明年龄越来越大,家里人都替她着急。有一回,朱锡明的母亲再次向朱锡明问起她的亲事。这一次,朱锡明罕见地支吾起来。朱母一看有情况,于是再三追问。
朱锡明才有些羞涩地说起,自己有了意中人,这个意中人正是比她小5岁的许世友。
说起许世友,在当地也是一位名人。许世友在少林寺8年,学了一身好功夫。后因为失手打死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少而被迫背井离乡。
青年时代的许世友
1923年,许世友回到家乡,担任了湖北乘马岗六乡农民义勇队大队长兼炮队队长。
这个农民义勇队的任务主要是带领农民,镇压土豪劣绅,反击地主武装,把地主的田地财产分给穷苦农民。
在革命活动中,两人多有接触,朱锡明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这个武艺高强,嫉恶如仇的小伙子。
但是朱锡明也有自己的顾虑,一方面是自己比许世友大了5岁,另一方面就是这时候的许世友才17岁,虽然在活动中与朱锡明也有过接触,但是压根没有往情感方面想。
朱母得知朱锡明的心事后,开始打听许世友家的情况,这一打听那真是喜上眉梢。
原来,许世友自幼丧父,许母生了8个孩子,就只剩许世友这一个孩子。自从许世友回到家乡后,许母就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
但是,家里实在太穷了,谁家姑娘愿意嫁进这么一个穷的家里啊?许母为此很是烦恼。
朱母了解清楚情况后,找到与许世友一个村的熟人刘巧姑,请她到许家说合亲事。刘巧姑到许世友家中,跟许母把情况一说,许母那是喜不自禁。
要知道,朱锡明也算是十里八村的一个名人了,许母也是认识的。许母一直觉得这样的姑娘,许家是高攀不起的,哪知道,许世友就入了朱锡明的眼。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把亲事定了下来。
至于许世友,对于婚事也挺满意,一方面是自己母亲喜欢,他很孝顺母亲,自然是听母亲的;另一方面,朱锡明漂亮又能干,平时工作中也有过接触,现在说亲,自然也是愿意的。
双方定亲后,朱锡明就送了一双鞋子给许世友。那时候,女方送鞋子给男方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朱锡明送的鞋子却是用一个铜盆装着送过来的,这就有点奇怪了!
许世友琢磨了很久才猜到,原来是“偕(鞋)同(铜)到老”的意思。许世友不禁更加喜欢这个聪慧的未婚妻了。
1924年春天,农历三月初八,18岁的许世友与23岁的朱锡明喜结连理。
婚礼虽然简单,但是能嫁给自己的意中人,朱锡明感觉很幸福,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只可惜,蜜月期只有3天。
不久,大革命爆发,新婚的许世友告别新婚妻子,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朱锡明虽然万般不舍,但是他知道许世友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只能含泪送别。此后两人的日子就是聚少离多。
许世友平时只能偶尔抽空回家来看看母亲和妻子,很多时候是摸黑回家,天不亮就得走。
朱锡明不仅没有任何的怨言,而且和婆婆一起,经常做一些鞋子、袜子等送到部队支援革命,有时候也会送一些吃食到部队去慰问。她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支持许世友的革命斗争。
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许世友也快速地成长起来,在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以后,许世友就开始参加创建鄂豫边苏区,由于作战勇猛,表现突出,很快就从班长,升任排长、连长、营长。
当时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对根据地多次进行“围剿”,许世友和战友们只能上山打游击,昼伏夜出坚持战斗。至于回家的日子那真是屈指可数。
在此期间,朱锡明一连生下两个男孩。那时候,由于缺吃少穿,加上卫生环境恶劣,婴儿的存活率非常低。
两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是皮肤黝黑,许母就给孩子取名黑伢,只可惜都没有保住,夭折了。
1929年,农历四月初七,第三个孩子出生了。婆媳两人看着瘦弱的孩子,因为没什么文化,于是继续取名黑伢。
这一次,婆媳俩对孩子的照顾更加精心了,生怕孩子再次夭折。
当婆媳两人为了照顾黑伢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许世友也在与地主武装的斗争中经受着生死考验。
当时,许世友奉命带领敢死队攻打一座地主武装盘踞的山寨。这座山寨的寨墙全部都是用青石垒成,既厚又高,易守难攻。
许世友仗着自己一身好武艺,顶着敌人的滚木礌石,率先爬到寨顶。但是在与敌人缠斗中,被碗口粗的木杠子击中脑袋,从几丈高的寨墙上摔下来,当场昏死过去。
在许世友的鼓舞下,敢死队奋勇杀敌,最终攻克了寨子。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许世友抬了回来,大家都以为许世友牺牲了,哪知道,许世友竟然苏醒过来了。
由于战场环境实在不适合养伤,身负重伤的许世友被战友们送回了家。
这可吓坏了朱锡明和许母。看着满身是伤的丈夫,朱锡明心痛地嚎啕大哭。许世友连声安慰,表示自己只是看着吓人,其实伤不重,不碍事。
此后的每一天,朱锡明每天都要早早地起来给许世友熬药,换药。尽可能地找来有营养的食物给许世友吃。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许世友很快就恢复过来了。
这一段短暂的养伤时光,是朱锡明结婚后与丈夫许世友相聚最长的一段时间,这也成了朱锡明日后美好的回忆。许世友伤势好转后,又告别母亲和妻子,继续投入战斗。
1932年,许世友升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这时候的黑伢已经三岁了,但是却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回家的日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这一天,许世友又是摸黑回到家中。看着家里的母亲、妻子和三岁的儿子,许世友满含愧疚地告诉她们,自己这一次要随大部队离开湖北,往西走。
许世友没有说的是,这一次转战凶险异常,生死未知。
原来,在第四次反“围剿”后,我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当时的红四方面军,前有形成包围之势的杨虎城部3个团,后有敌第一师主力追击。
临行前,许世友只能拜托妻子朱锡明,好生照顾母亲与儿子,希望她们能等到自己回来的一天。朱锡明安慰许世友,表示自己一定会照看好家里,等他归来。
谁也没想到,许世友这一走就是17年,期间,她们没有收到许世友的任何消息。这一别,也成了朱锡明与许世友之间的最后一面。
红军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留下来的红军家属和支持红军的老百姓成了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对象。
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朱锡明只能带着婆婆、幼子等家人到处躲藏,或藏到深山里,或出去流浪。
历经磨难的朱锡明,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婆婆与幼子。她与许母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对于黑伢,朱锡明更是从小就教导他,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一位红军,是一个大英雄,让黑伢向父亲学习。
随着黑伢一天天长大,许母给黑伢取名许大安(后改名为许光),希望孩子一生平安。
许光
她们就这样东躲西藏地过了3年,有一次刚刚返乡的朱锡明她们,就被反动保长堵在了家里。
反动保长给朱锡明摆出两条路,第一改嫁离开许家,第二就是被抓起来被折磨死。
朱锡明毫不犹豫地准备选择第二条路。但是,许母不忍心年纪轻轻的儿媳为了自己的儿子丧命。
于是,许母劝说朱锡明,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能看着黑伢长大成人。思考再三,朱锡明只得离开许家,改嫁他人。
为了能继续照顾婆婆和儿子,朱锡明改嫁给了一个叫夏昌文的当地人。夏家距许家很近,而且夏昌文是一个非常老实的庄稼汉。
改嫁后的朱锡明没有再生孩子,而且继续保持与许家的密切关系。
此时的许家一老一幼,生活更加艰难。朱锡明不放心婆婆与儿子,一有时间就回许家照看儿子,帮婆婆干农活、做家务。夏昌文也从不干涉朱锡明的行动。
婆媳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因为朱锡明的改嫁而生疏,反而更加亲密,两人直接以母女相称。
黑伢在奶奶、母亲的教导下也是嫉恶如仇,成了一名小红军。他利用孩子的身份做掩护,帮助红军送情报,打探敌人的消息。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公潘冬子,就是以许大安为原型塑造的。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
当朱锡明和婆婆每日都在努力地活着的时候,许世友的情况又如何呢?
许世友率领部队离开湖北后就得知消息,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卷土重来,很多战友的家属被杀害。徐向前的妻子程训宜、王树声的妹妹王英都死了敌人的屠刀下。
就像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描述的一样,许世友的家乡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后来许世友以为自己的家人也没能逃脱敌人的魔掌,哪里知道家中妻儿老母的悲苦经历。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也成了一名小红军。
1935年,许世友与来自四川达县的革命战友雷明珍走到了一起。但是在1937年许世友被关起来后,雷明珍在没有查明真相的情况下,冲动地向许世友提出了离婚。
事后,雷明珍对自己的一时冲动追悔莫及,多次向许世友认错并希望复婚,但是许世友一直不肯原谅她。
此后,一直单身的许世友,由于工作繁忙,连衣服都来不及洗。为了解决他的婚姻大事,也为了让人能照料他的生活,战友高大山就开始张罗给他介绍对象。
1943年春天,37岁的许世友与19岁的田明兰(后改名田普)结婚了,这是许世友第三次结婚,也是平生最后一段婚姻。
一路南征北战的许世友曾多次寻找家人,但都没有结果。1949年,许世友家来了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正是黑伢。许世友这才知道妻儿、老母一家人都还活着。
黑伢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父亲还活着呢?原来,有人在报纸上看到,山东军区司令员是许世友。
朱锡明和许母得知消息后自然是非常高兴,但是朱锡明又有些内疚,觉得辜负了许世友。
许母却觉得对不起朱锡明,毕竟当年是她逼着朱锡明改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彼此错过的恋人太多太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世友把母亲接到山东济南安度晚年。
由于许母不习惯济南的生活,不久就让许世友把她送回老家。孝顺的许世友因为无法在母亲跟前尽孝,一直心怀愧疚。
1958年,已经成为一名海军军官的许光,为了照顾祖母,替父亲行孝,主动从繁华的海滨调回新县任职。
回到老家的许母,与朱锡明关系依然亲密。在许母的心目中,朱锡明一直是她的儿媳妇,一直没有改变。在朱锡明的悉心照料下,许母活到了80多岁。
1965年秋,许母病危,许世友正在海防前线视察工作,没能见到许母最后一面。
临终前,许母只能嘱咐孙子许光,等朱锡明死后,一定要安葬在许家的坟地里。所以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1965年11月,64岁的朱锡明去世了。遵照许母的遗嘱,朱锡明被安葬在许家坟地,陪伴在许母的身侧。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病逝。按照许世友的临终遗愿,他被送回老家安葬,与自己的母亲安葬在一起,以解生前没能尽孝的遗憾。
如果朱锡明在天有灵,或许会有些许释怀,生不能回归许家,死后能入葬许家,与婆婆作伴,许世友作伴!
[1]《人民文摘》,《许世友将军的三段姻缘》
[2]《炎黄春秋》,《许世友和他的三任妻子》
[3]《福建党史月刊》,《一代名将许世友的婚姻故事》
2023-12-01 02:00:27
2023-12-01 01:58:22
2023-12-01 01:56:17
2023-12-01 01:54:37
2023-12-01 01:54:12
2023-12-01 01:52:22
2023-12-01 01:52:07
2023-12-01 01:50:07
2023-12-01 01:50:02
2023-12-01 01:47:53
2023-12-01 01:47:57
2023-12-01 01:45:52
2023-12-01 01:45:38
2023-12-01 01:43:47
2023-12-01 01:43:23
2023-12-01 01:41:08
2023-12-01 01:38:53
2023-12-01 01:36:39
2023-12-01 01:34:24
2023-11-30 19: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