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钢铁侠战甲盘点,你最中意哪一套?
2024-12-23 19:29:18
最不“印度”的地方邦:印度共产党执政的喀拉拉邦
众多人眼中,印度一直都是一个奇葩的国家,他们总是在苦苦追赶世界的步伐,奈何也总无法摆脱脏乱差的现状,网上更是有着“干了这碗恒河水,来生还做印度人”的调侃。
然而,印度的喀拉拉邦却是个例外,这里不仅环境整洁,而且人民幸福感也比较高,被广大媒体誉为“最不像印度的地方邦”。
过去的半个世纪,印度在经济、社会领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政治体制:议会民主制。
结合这个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依旧是个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的国家,且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跟西方比起来,他们的民主政治质量依旧不能算高。
最初,印度还被外部世界认为是“非西方世界中少数几个政治稳定的民主国家”,那会的印度确实也能保持着政治稳定,根本原因是他们具有一个一家独大的强大政党,那就是国大党。
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之下,印度开展了“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将西化知识分子所领导的小圈子逐步扩展为受到中间阶层支持的民众性运动。
印度人对国大党普遍具有好感,也是由于国大党在促进民族独立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算上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了很多“脱党”的现象,总体来看该党的下层基础还在扩大。
尼赫鲁时代,国大党能长期把持政权,除了他本人具有十足的政治魅力外,同样和该党在执政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有关,那会特伦甘纳地区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这些都被尼赫鲁化解了,转而走向“通过投票箱取得政权”的方式。
不过,这个一家独大的党依旧没有将优势完美的保持下去。
1967年的第四次印度大选是国大党的转折点,也标志着它由盛转衰,席位已经降低到刚超过5成,17个邦中,也有8个邦没有了国大党的执政地位,为了维护执政地位,国大党还采取了一系列失去人心的强制方式。
此后,印度也渐渐转化为 “选票政治”的模式,各方势力争相争取民众的支持。
这种政治生态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尼赫鲁等人主张的民族主义之愿望,不过,代表不同宗教、种姓和地方的政治势力崛起,促使印度政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印度共产党才有发展的根基,他们的“阵地”,是位于印度南端西海岸的喀拉拉邦。
放眼整个印度,这个小邦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主要以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比如可可、茶叶、香料等,平时需要的粮食都得依靠外省输入。
历史原因也促成了印共在这里发展较早,也积累了一定的民众基础,不过很难形成“燎原之势”。
和其他邦类似的是,在第一次大选后,这里也建立了国大党政权,奈何在国大党衰退之际,联合政府混乱的管理也让当地民众苦不堪言,还被总统直接接管。
之后,对各种各样政党失望的群众重新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印共上,有了这些选票,按照印度的政治体系,印共也在第二次大选中获得了胜利,并建立起共产党联邦政权。
E. M.S南布迪里巴德成为了首席部长,一个新的世界就此开启。
之所以是在这里,和喀拉拉邦人民的传统有关。
这里的百姓向来都以不屈服而著称,也有着长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传统,在1921年及1930至1932年间,这片土地上都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运动。
且工人运动在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很多痕迹,1947年,这里还爆发了反动士邦王公的运动。
印共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就得搞清楚广大民众究竟需要什么,才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
其实,很多具体的措施国大党早都已经规划好了,只是他们没有做好,“承诺”是每个政治集团都会的事情。
印共便决定将这些措施重新捡起来,坚决落实国大党中央政府的要求,并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废除了被称为金米的中间人地主制度,严格禁止地主夺佃,并将国家拥有的适用于耕种的荒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
这些措施也使得佃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因此也受到了广大佃农的拥护。
有了这些措施,喀拉拉邦本邦和其他邦的劳动人民和进步人士都对印共竖起了大拇指。
政治方面,印共对于那些“政治犯”采取了全部释放的方式,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前国大党政权的左翼人士。
印共在喀拉拉邦的执政也算是一次尝试,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它推进了民主并改善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法律。
按照相关领导人的设想,未来的目标是:一个邦能够跟着一个邦成立共产党政府,那么最后就由地方到中央成立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民主阶级共同构成的人民民主政权。
似乎,这个方向是比较完美的,可话又说回来,结合印度的政治来看,印共领导人对未来有点过于乐观了。
以“上帝视角”来看全印度来看,无论是印度人民党还是国大党都受到了众多人拥护,印共的势力目前依旧只是停留在喀拉拉邦地区,总体实力还是非常薄弱的,所以还不太存在能一个邦接着一个邦掌权的可能性,更不要说是在全国掌权了。
这也能说明:印共对于印度国情的认识及距离“梦想”还有很大的差距。
话又说回来,就算印共没有办法实现那些远大的目标,这也并不影响他们将喀拉拉邦打造成一个“世外桃源”。
每个国家都看中未来,在民众的观念里,教育是真正决定未来的,这放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道理。
喀拉拉邦在教育方面的做法甚至可以用“颠覆”来形容,他们和印度任何一个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这里大部分高校都是由邦政府管理并资助的,就算印度遇到了资源减少和财政困难的情况,也比较忽视喀拉拉邦,可喀拉拉邦还是强烈要求在此处建立一所中央大学。
在这个规模不大的邦之中,就有96所工程类学院,已经是个惊人的数字了。
过去几十年里,高校和学生的数量一直都在增长,不可否认的是,就算总体是好的,问题也依旧存在。
比如学生们想要进入最好的医学或工程院校,就需要去参加政府每年举办的入学考试。
而根据现有的数据看:只有毕业于中学教育中央委员会附属中学、印度中学证书考试附属中学的学生才能更加容易的获得高分。
可这些好学校都是盈利性的,人家甚至不愿意接受国家资助,大多数学生都想进入这种优秀的学校,拼的就是“爹”。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贫富差距,奈何这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长久以来,个人与家长的选择成为了喀拉拉邦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家长都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和就业密切挂钩。
所以,当中产阶级崛起且数量变多,自费留学出国的同学也不在少数。
回过头来看,这又是市场规律所致,没有办法彻底改变,教育问题的解决还是得靠生产力发展来实现。
除了这种关系到百姓未来的问题,外人还有一个普遍疑问:毕竟喀拉拉邦身处印度,在印度延绵千年的种姓制度下,喀拉拉邦又是如何对待这种问题的呢?
可以说,这就是喀拉拉邦最与众不同的深处特点之一。
当印共执政后,主持寺庙不再是婆罗门的特有权力,任何种姓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格。
有些学者来到喀拉拉邦深入调查后发现,就算印度有着种姓的传统,在喀拉拉邦内部,这种观念其实已经被很大程度上淡化了。
他们发现,当面去询问别人的种姓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且“种姓”这个字眼在喀拉拉邦都很少出现。
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就很少出现公开排斥低种姓的情况出现,观念深处的歧视只是在个人层次中出现,人们的交往几乎与等级无关,只和生活方式有着关系。
也就是说,喀拉拉邦让全印度看到了一种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可能结合:种姓可以没有等级价值,并纯粹作为一个文化身份而出现,在这个意义上,种姓就代表着族群,这也是一个进步的方向。
就算这个方向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接受的现实,特别是在结婚时,不过通过人们的相处已经能看到未来的趋势了,这就是好事。
总结来说,种姓的价值在喀拉拉邦衰而不绝,地位依旧是社会的持久关注,不过未来已经能够被明确洞悉了。
在整个印度的范围内,社会可以被理解为“贫穷且等级森严”的,可民众有着需求,无论是种姓延续或什么其他的传统、政策,都是打压印度民众的需求。
而喀拉拉邦能获得现在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敢于将实现需求直接置身于行动上。
在阶级动员时,他们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对于土地改革的需求,不仅要求重新分配财产,还同样要求消除地主制的社会经济基础。
其二是对工资工人权利的正式化和保护,目的在于解除农业中的劳动关系形式,授权工人集体交涉的权利。
其三是要求拓展基础性的社会服务,尤其是健康和教育。
结合喀拉拉邦民众的需求来分析,印共的成功更多是社会运动的成功而不是政党的成功。
印共将自己的定位放得十分准确,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当中,这也就解释了共产主义在喀拉拉邦兴起是一个相对和平的过程。
当初他们也同样接受过大规模的审查,不过他们还是将大部分活动时间置于公共领域当中,并建立起工会、农会、图书馆等稠密网络。
“齿轮效应策略”也促使了他们维持阶级动员的能力,并转化为收益。
“民主集中制”则有效促进了党内意识形态的统一,阻止了党派之争,使得底层阶级利益制度化,增加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人们最关心的贫困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然而,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喀拉拉邦的印共总体上也处于断断续续的执政,可他们的动员能力依旧很强。
作为社会运动党,他们也忙于占领公民社会领域,并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满足需求,挑起有效的不停的政治争论,这为普通阶层提供了即使非执政时期也能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机会。
当然,检验其执政能力,靠的是时间。
在21世纪后,喀拉拉邦的人口大约有3338.8万人,也是印度人口最为稠密的邦之一,当地的居民总体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在一些数据上,喀拉拉邦已经能够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肩。
放在整个印度,婴儿死亡率大概能达到5%,而喀拉拉邦的婴儿死亡率只有1.2%。
在平均寿命方面,喀拉拉邦的人口寿命已经达到了74岁。
且这里的居民通常是熟悉的“三口之家”,他们是没有过多计划生育政策的,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转变。
即便以农业项目为主,可这里的家庭并没有走“人丁兴旺”的道路,反而更加关注高等教育,愿意将家里的金钱用于孩子的教育上。
所以来到这里就能看到一种很和谐的场面:每隔几英里就能看到一所学校,校内的教室修缮非常完好,孩子们总是穿着色彩鲜艳的校服,仿佛置身于西欧。
学生来到学校上课,公立学校是全部免费的,还会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在这里不会出现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情况。
很多人都会产生错觉,他们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而不是一个人均国民收入比柬埔寨还要低的地方。
喀拉拉邦就充满了“理想主义”,他们也在向世界证明:即便生活在最为贫困的社会里,人们也可以选择过上体面的生活,高质量和低收入似乎并不冲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而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都在为喀拉拉邦背书:社会的发展是不能以经济增长作为单一标准的,而是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没有歧视的世界里,人的精神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同样是美好生活所必需的。
目前,喀拉拉邦还在前进,他们面临的困难似乎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解决。
“单条腿”走路的农业模式是喀拉拉邦的硬伤,自由经济的土壤也在这里蓬勃发展,农产品进口关税降低成为了必然趋势。
为了能全方位发展经济,喀拉拉邦也走上了招商引资的道路,尤其欢迎外商投资,目前已经出现了百事可乐瓶装厂、美国福特公司汽车厂等设施。
这些都是关系到喀拉拉邦发展方向的民生大计,也是解决困难最好的办法之一,就连喀拉拉邦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都认为,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印度国会人民院议长查特吉表示:“只要改革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我们就不会反对,我们的宗旨是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
可民众虽然比较幸福,他们对于投资的认知还是不够充分,这也是印共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比如NANO的生产基地原本就打算建立在工业园区当中的,计划建设面积为997公顷。
可从2007年开工开始,NANO就面临了麻烦,因为按照印度《土地法》的规定:若是企业需要获得耕地,就得跟农民挨家挨户去谈判。
印共便以“公共目的”为由向政府征地,再统一交给工业集团,没想到广大农民还是认为这属于强征,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件事也迫使NANO的计划破产。
喀拉拉邦和印度其他地方与众不同,也表现在处理公共事件的能力上。
当2020年的疫情来临时,喀拉拉邦就成为了“印度防疫模范生”,很多地区都能快速实现严格的管理措施,疫苗的接种工作也在此地有序地推动当中,这些都能让人看到希望。
就算喀拉拉邦的经济发展模式很有可能面临着被印度经济变革吞噬的风险,可他依旧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印共的领导下,社会发展总是能优于经济发展,这也是喀拉拉邦最为显著的特征。
对于游客而言,来到喀拉拉邦都能感觉到舒适,这也是为数不多拒绝脏乱差的地区,当然,这一切都和当地人们的思想有关。
公路两边总是被摆放着带有镰刀、锤子图案的旗帜,城镇上还能看到列尼、切格瓦拉等人的雕像;书店里还有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著作。
当新华网记者来到此处,眼前的这一切都让他倍感亲切。
在随机采访到一位司机时,对方只说了一句话:“官商勾结的行为在印度是很常见的,广大百姓的利益只能被剥夺,而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可以站起来对抗这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印共控制的大多数地方都是农村,因此毛主席著作的学习也是当地的一大教育重点,印共已经能够和农民联系紧密,且所有土改政策都是在充分研究和调查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也是印共在当地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印度已经有200万共产党员,成为世界非社会主义国家中一支强大的共产主义力量。
探访印度共产党执政地:重点学习毛泽东著作 新华网
这里是“共产党人治理”的印度大邦 环球网
-END-
作者:妍开
编辑:朵婕
2024-12-23 19:29:18
2024-12-23 19:27:03
2024-12-23 19:24:49
2024-12-23 19:22:34
2024-12-23 19:20:19
2024-12-23 19:18:04
2024-11-16 20:52:01
2024-11-16 20:49:46
2024-11-16 20:47:31
2024-11-16 20:45:17
2024-11-16 20:43:02
2024-11-16 20:40:48
2024-11-16 20:38:33
2024-11-16 20:36:18
2024-11-16 20:34:03
2024-11-16 20:31:48
2024-11-16 11:54:30
2024-11-16 11:52:15
2024-11-16 11:50:00
2024-11-16 11: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