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们的现状,这群老人你还记得么
2024-11-10 03:34:19
公天下的思想在先秦典籍屡见不鲜,汉代之后为何没有人提?
在先秦典籍中,公天下的思想并不少见。例如,《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贵公》中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逸周书·卷九·殷祝解》:“天下非一家之有也,唯有道者之有也。”《六韬·文韬·文师》:“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列子·杨朱篇》:“公天下之身, 公天下之物。”
孔子
天下不是君王一个人或一个暴力集团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这一思想,在先秦的思想家那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进入汉代以后,几代儒生吸收了部分法家学说,凭借尊君卑臣卑民,使得儒家学说成为帝国的意识形态,外儒内法的统治就此确立。但另一方面,儒家又想制约皇权,宣扬公天下的概念。但是,一边抬高皇权并为其赋予神圣性,一边又想约束皇权,并分享统治权,两者之间世纪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实际形成的后果是,皇权一家独大且肆无忌惮,自秦代以降的两千多年里,儒生们根本无法对皇权实现真正的制衡。而外儒内法的体制逐渐自我完善,到明清两代,皇帝权力之大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就先秦思想家们提倡的公天下原意来说,天下是所有民众共同的天下,而不是君主一个人的天下。进入汉代以后,公天下的思想被扭曲,从王室内部来看,“公天下 ”体 现 为 皇 帝 的 权 力 并 非 一 人 所 有 ,而是 为 王 室 即 刘 家 所 共 有 。名义上的公天下,在现实中变成了家天下,皇帝给暴力集团内部的成员分配了血酬之后,皇位世袭,使得天下成了其一家一姓之天下。
黄宗羲
而秦代以降的历朝历代所实施的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便于皇帝大权独揽。因为秦制之下,所有官员都是皇帝的奴才,竞相向皇帝争宠以获取权力和利益。一旦皇帝更迭,新一轮的争宠即告开始。无论官员之间如何争宠,皇帝皆可随心所欲,坐山观虎斗且坐收渔人之利。而秦制之下的所有民众,都是皇帝的奴隶,仅此而已。相对而言,秦代之前的封建制,权力结构与此有着根本的区别。周天子之下,有列国的诸侯,诸侯有对周天子效忠的义务。但是,诸侯之下的贵族,则只需要对诸侯效忠,而不需要对周天子效忠——即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
从世界各国的现代转型来说,封建制的国家更容易过渡到民主制。拿欧洲国家来说,一些君主也想建立王权独大的政府并有所尝试,例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是“朕即国家”。 但是,这些君主王权独大的程度远远不能和秦代以降的历朝历代相比。欧洲君主们想让贵族多纳税,贵族尚且可以不服从,甚至兴兵对抗。而中国的秦制之下,君主不仅可以任意征税(有时激发暴乱),而且对于臣民拥有生杀大权,夺取财产就更不在话下。
因此,汉代所谓的公天下不仅有名无实,而且儒家和皇权的结合更促进了家天下的稳固和成熟。在此情况之下,重申公天下的声音寥寥无几,直到17世纪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这里,先秦思想们关于公天下的思想才得以复兴。黄宗羲重申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反对天下是帝王之私产。到清末,梁启超、孙文等人都曾经以公天下为思想武器,批判沿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
2024-11-10 03:34:19
2024-11-10 03:32:02
2024-11-10 03:29:46
2024-11-10 03:27:30
2024-11-10 03:25:14
2024-11-10 03:22:59
2024-11-10 03:20:43
2024-11-10 03:18:27
2024-11-10 03:16:11
2024-11-06 03:30:59
2024-11-06 03:28:44
2024-11-06 03:26:28
2024-11-06 03:24:12
2024-11-06 03:21:57
2024-11-06 03:19:41
2024-11-06 03:17:26
2024-11-06 03:15:10
2024-11-06 03:12:55
2024-11-06 03: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