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美国那些维密超模们:凹凸有致,漫天长腿~
2024-11-18 21:58:32
职业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霍兰德(J.L.Holland)从帕森斯的特质论思想中获得启示,创立了人格与环境相匹配的职业类型论(Personality Typology Theory)。
霍兰德认为:人总是选择与自己人格特点与工作环境达到最佳组合匹配的职业。
于是,霍兰德于1971年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该理论对全球职业教育影响较大,意义深远。
霍兰德认为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构成个体的职业兴趣,而职业兴趣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遗传因素和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个体独特的个人导向。
霍兰德将个体类型划分为以下六种:
(1)社会型(S):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等方面的社会活动,不喜欢与材料、工具、机械等实物打交道。社会型的人表现出重视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的价值观。
(2)企业型(E):对领导角色和冒险活动感兴趣,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的活动。企业型的人重视政治、经济上的成就。
(3)常规型(C):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理工作,如整理书面资料。常规型的人看重商业、经济上的成就。
(4)现实型(R):动手能力强,偏好具体任务,不善言辞,缺乏社交能力,擅长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工具;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现实型的人表现出看重具体事物的价值观。
(5)研究型(I):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研究型的人看重科学研究。
(6)艺术型(A):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创造艺术作品;厌恶明确、秩序和系统化的活动。艺术型的人想象丰富,看重美的品质。
霍兰德认为个体人格与职业环境之间的适应匹配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及职业生涯成就的基础。在职业人格匹配的类型学理论基础上,霍兰德进一步编制了自我指导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帮助个体认知自身人格类型特性和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VIS)帮助个体认知职业环境类型特征,基于自身的人格类型与合适职业领域的匹配选择职业类型。由于SDS与VI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当前美国的学校、职业咨询机构中仍作为指导个体选择职业的重要工具得以广泛使用,用于有效分析适合不同个体发展的职业类型。
遗传与环境,个体所选择的职业生涯必须符合个体先天遗传与后天经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的人格导向,霍兰德认为只有满足个体需求的职业类型才对个体有吸引力。个体会找寻适合自身的职业环境类型,进而发挥自身的能力、表达自身的价值。个体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一致性(Consistency)、区分性(Differentiation)和匹配性(Congruence)关系是霍兰德类型学理论的核心理论假设。
首先,一致性(Consistency)
霍兰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导向对职业类型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格导向的形成往往不是由单一的一种人格类型决定的,而是几种人格类型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部分的个体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种典型的人格导向,而是具有综合型的人格。个体对职业类型的选择也并非只基于一种类型。为了明确表述六种典型职业类型的关系,霍兰德将六种职业人格类型按照一定的顺序(RIASEC)绘制为六角图形。
一致性指的是指六种不同典型职业人格类型之间一致的程度,可以通过六角模型的远近距离表示。霍兰德认为相邻较近的职业类型代码往往更具一致性,相邻较远的则一致性较低,一致性较强的职业代码组合反映出了个体职业选择的难易程度。例如,RI,RC,IR,IA,AI,SA,AS,ES,EC,CE,CR在六角模型上位置相近的一致性较高,RA,RE,IS,IC,AR,AE,SI,SC,EA,ER,CS,CI在六角模型上位置相隔的一致性中等,RS,IE,AC,EI,CA在六角模型上位置相对的一致性较低。
其次,区分性(Differentiation)。区分性是指个体人格类型的显著程度,如果个体的人格导向与某一种典型人格类型较为相近,与其他类型相似甚少,则表明其区分性较强,反之,如果个体的人格导向与多种人格类型相近则表示区分性较弱。区分性的强弱反映着个体职业兴趣的高低。
最后,匹配性(Congruence)。匹配性强调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例如现实型(R)的个体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匹配程度最高,如果R型的个体选择了与现实型位置相邻的研究型(I)和普通型(C)职业环境,其匹配程度次高,如果选择了与现实型位置相隔的艺术型(A)、企业型(E)职业环境,其匹配程度中等,如果选择了与现实型位置相对的社会型(S)职业环境,其匹配程度最低。
霍兰德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人格特征的差异,他认为,六种职业类型的划分对不同的个体而言,意义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个体对某一种职业类型,有着特殊的适应性,在这种类型内发展职业生涯的潜力明显,还有的个体对每种职业类型都显示出了差不多的适应性,对这种个体而言,职业化境、职业类型的不同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没有太大影响。
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个体职业生涯的选择,霍兰德结合美国劳工部编制的《职业名称大词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 Titles,DOC)中对职业的分类,将个体具体的职业兴趣类型用六个典型职业类型中的三项随机组合来表示,进而反映个体职业兴趣与具体职业的关系。通过“自我指导探索量表”个体明确自身的人格特征后,便可以通过三位代码认知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类型。例如,RIA对应的是牙医、陶工、建筑设计员等、RIS对应的是厨师、电工、服务员等等。
霍兰德认为:“职业环境可以改变个人,个人也可以改变职业环境,职业类型与个体人格类型的对应关系具有不同的类型(Typology),个体与职业之间是相互影响(Interactive)的。”尽管有的学者根据霍兰德个体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性”观点将其理论归为特质因素理论,但是更多的学者则根据霍兰德提出的六种典型人格和职业类型分类,将其视为类型学理论。霍兰德强调个体人格特质与职业环境的结合,指导个体动态地探索职业世界,基于个体人格类型的职业类型的分类,颇为注重内容相关联的职业群类型,而并非某种特定职业类型。进而使得霍兰德提出的类型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职业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在美国使用的普及,霍兰德的类型学理论进一步成为了完善计算机辅助职业生涯辅导工具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在美国高等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辅助职业生涯指导工具“探索者”(DISCOVER)和SIGI PLUS提供的职业生涯辅导、咨询服务都有效地利用了类型学理论。
2024-11-18 21:58:32
2024-11-18 05:04:18
2024-11-18 05:02:02
2024-11-18 04:59:47
2024-11-18 04:57:32
2024-11-18 04:55:16
2024-11-18 04:53:01
2024-11-18 04:50:45
2024-11-18 04:48:30
2024-11-18 04:46:15
2024-11-18 04:43:59
2024-11-18 04:41:44
2024-11-18 04:39:28
2024-11-18 04:37:13
2024-11-18 04:34:57
2024-11-18 04:32:41
2024-11-18 04:30:25
2024-11-18 04:28:10
2024-11-18 04:25:54
2024-11-18 04: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