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军的勋章
2024-12-31 07:51:59
阳春三月带你了解长江四鲜及菜品
中国饮食文化讲“不时不食”
“正月菜花鲈,二月刀鱼,三月鳜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六月鳊鱼,七月鳗鱼,八月鲃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十二月青鱼……”
春天来了,江鲜还会远吗?
海鲜、河鲜、江鲜,美味水中游——鱼是道好食材,自带好吸收的蛋白质和滑嫩清鲜的口感,“鲜”字里它占了一半。在老南京人的记忆里,烟花三月不光是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更是一年中吃江鲜的好时机。
春江水暖,江鲜上市
近倚长江的南京城,坐拥镇江、扬州、江阴周边丰富的水产,自然不乏品种优良的江鲜;六朝古都的食鲜史煅造了对江鲜的精心烹饪技巧,也形成了江南春天食江鲜的饮食文化。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曾在此地一边花前醉下,一边示爱江鲜鱼肉的菜香:“桃花流水春笋出,最是江鲜味美时”。
1 | 刀鱼清明时节江鱼鲜,恣看收网出刀鱼”
江鲜一哥,春馔妙物
作为春季里最早一拨的江鲜,刀鱼形如其名,似一把行走江湖、线条快意恩仇的银刀——“肩窄乍惊雷,腮红新出水”(宋·刘宰)。
野生刀鱼根据产卵地的不同又分为海刀、湖刀和江刀。被誉为“江鲜第一”的,就是平时生活在沿海口,性腺成熟时洄游到长江产卵的江刀,以其皮薄多汁最为食客推崇。
大厨们,下图你能分清那盘是江刀? 那盘是湖刀? 那盘是海刀吗?
如果分不清,
那么,
先来解决一个问题
什么是江刀?
什么是湖刀和海刀?
江刀,就是我们所说的长江刀鱼。每年这个时候刀鱼从大海洄游,在长江捕获的刀鱼最是鲜美,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
一般认为洄游至江苏江阴市段的长江刀鱼,最为鲜美。除了自然条件,也有历史文化原因。
长江江阴段地图
所谓湖刀,就是常年在长三角湖泊内生长的刀鱼。它们没有洄游本能,也不去积蓄脂肪,口味渐渐和普通淡水鱼没什么区别了。
市场上供应量最大的,其实是湖刀。
海刀则是在大海里捕捞上来的刀鱼,还没来得及洄游到长江,就在江浙沿海渔民的拖网里被误捕上来。
因为总是和大量其他鱼一起捞上来,所以鳞片损坏较多。
如果你为了寻找江刀而摸黑出现在江阴凌晨 3 点的刀鱼批发市场,多半是找不到的。因为这里交易的几乎都是湖刀和少量海刀。
真正洄游到好地段的长江刀鱼,很少出现在批发市场,因为在长江捕刀鱼的证,只发了 26 张。每天捕到的都很少,上岸就被固定的鱼贩子收走,流向不为人知的地方。
怎样辨别江刀 湖刀和海刀
先来看头部:
再来看身体:
那么再来看三种鱼在一起的图片。你答对了吗?
海刀因为鳞片损失较多,就没有光泽感了。
在外行人看来,湖刀只要鳞片完整,和江刀看起来就非常接近。所以,湖刀只要运去江阴,品相、分量好的就能卖到几千一斤,不是因为味道好,而是因为……可以冒充江刀。
Tips:
卖正宗江刀的鱼贩子,基本都有稳定的客户,轻易不卖给生人。所以普通消费者想要买到江刀,难。基本算是有价无市。
刀不过清明
刀鱼讲究“食·时”。“刀不过清明”,说的就是要珍惜清明节前一个月左右啖刀鱼的好时光。这时的刀鱼刺软肉嫩,过了时节硬了些“骨气”,口感和身价也会落一截。
金陵一带对于刀鱼的作法很多,比如“文武刀鱼”(一条清蒸、一条红烧);“双皮鱼”(揭开一个完整的刀鱼皮包裹在去皮随鱼刺敲烂的鱼肉上清蒸成一条“完整”的无刺鱼);过去达官贵人的刀鱼宴里,还有“莲蓬刀鱼竹荪翅”、“刀鱼丝官燕”、“酥皮刀鱼明太子”、“灌汤刀鱼球”“刀鱼馄饨”的菜式,不一而足。
不过吃刀鱼,最好还是清蒸,方不负这春馔妙物。
吃刀鱼的正确姿势
刀鱼很贵,而且,因为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江刀濒临灭绝,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2018年开始就不得捕捞了。
古法清蒸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入盆中,不必加水,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店家还很贴心地提供刀鱼去骨的选择服务,由主厨以精细的技巧挑去鱼脊上的主刺,又不破坏鱼的外形。
饱含脂肪的鱼鳞在高温下化成晶亮的鱼油,轻挑筷头从鱼头划到鱼尾,粉嫩的鱼肉随之翻转,连同鱼汁一起放进口中吮吸,立即成为鲜美的鱼蓉。细腻若芋艿,鲜味赛螃蟹,最后以蒸出鱼油的晶亮汤汁拌饭收尾,简直是吃到了春天的精髓,从头到尾一个大写的鲜。
家常清蒸刀鱼:清蒸刀鱼里只放葱、姜和少许猪油,但分寸一定要把握得当,放多了掩盖鲜味,放少了则鲜味不足。
相比之下,湖刀吃起来淡而无味,海刀略带鲜味,但和江刀浓郁的鲜和香比起来,确实差远了,肉质也远不如江刀细腻。
总而言之,尝过江刀的美味,就知道为什么湖刀一上桌就没法冒充江刀了!
2 | 河豚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戏份十足的萌物
河豚的学(真)名为“河鲀”(真正的河豚其实是哺乳类动物如白暨豚),不过历经以讹传讹到最后约定俗成,今天我们讲的河豚基本默认为“一朝食得河豚肉,终身不爱天下鱼”的盘中物。
热爱河豚的美食爱好者特别喜欢河豚脂肪量低而且结实的肉质。常见的料理方法是所谓的“菊盛”,也就是先将河豚切成薄薄的,近乎透明的菊瓣形切片,再放入盘中由外向内叠层排成菊花的形状,搭配特制的柚子醋食用,味道很清淡,微微发甜。
我国有河豚40多种,因味美,被列为“长江三鲜”(河豚、刀鱼、鲥鱼)。又因身带剧毒,一直被明令禁止,不想反成追捧之物,尤其在长江下游,食用河豚已成日常,只江苏江阴一地,一年就能吃掉河豚500吨。
南京的江鲜馆里,价格品质由高到低最常见的是暗纹鲀、条纹鲀和橘(菊)黄鲀这三种。
日本的河豚鱼种类也有40多种,可供食用的有虎河豚、真河豚、缟河豚、草河豚、乌河豚、潮际河豚、小纹河豚等共22种,其中近海的虎河豚,体型庞大,是岛国人的最爱。
再不用拼死吃河豚
“拼死吃河豚”古已有之,但是河豚实在太好吃了啊,让一众饕餮客前仆后继。
河豚除了鱼肉(肌肉)中无毒,身上其它部件几乎都有毒,毒性主要在卵巢、内脏、皮肤和血液中,毒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卵巢→脾脏→肝脏→血→眼睛→鳃→皮→精巢→肌肉。
正因为毒性太大,从而导致河豚在我国一度被禁止出售。好在得益于烹饪手法的规范和人工养殖河豚毒素的降低,如今好吃客们再也不用博着小命去尝鲜了。
最擅长吃河豚的是长江下游的江苏各地,为了防中毒,开席前都要先由厨师当众尝过。即使这样,一家人也不能同时食用河豚,为确保不断了全族香火,小男孩是不被允许吃河豚的。
传统上,烹制河豚的锅不能用金属盖子,必须用木盖,并且要打伞防尘,除此之外还要祭灶王爷(其实然并卵)。更有甚者,还要准备“黄汤”(粪汤的最上面一层)备用,以供急需。
准备得辣么充足,“拼死吃河豚”才算心里有了点儿底。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小编建议:不要吃野生的、未经正当途径获取和烹饪的河豚。
河豚和秧草来相配
河豚还有一个美好的伴侣叫做秧草,俗称“草头”。其色泽碧绿青翠,质感柔软鲜嫩,与河豚同烧不但可以解腻,据说还能解毒。清心沁脾的草汁还带领醇厚的河豚肉走向妙曼口味的新一波高峰。
在日料中,河豚多被做成生鱼片,而在国内江南一带,经典的吃法主要有红烧、白汤、或者生涮。
河豚一要吃皮,肥厚滑嫩的皮向内裹起,蘸着浓汤大口嚼下,满口弹滑馥郁;二要吃肉,雪花鱼片未熟先香,入口有似鱼又似肉的沉醉;三要吃河豚的,咳咳,卵巢和精巢(又叫“西施乳”),口感像鹅肝酱但更鲜美。
涮完河豚肉,再继续以冒着馥香热气的河豚汤锅涮秧草来吃,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是一种特别宜人的享受。
江南灶的红烧菊黄豚,用的是品种最佳的雄性菊黄。作为淮扬菜的扛把子,江南灶端出的这盘红烧(雄)菊黄豚性价比还是不错的。汤底浓郁入味,河豚满满的胶原蛋白肉质弹牙,口感浓烈。
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两大包颤颤悠悠的“西施乳”了。
日料 | 河豚
说起河豚,我们还不得不提一下岛国的日料,日本河豚的汉字表记来自中国,关东地区称“Fugu”,日文谐音“不遇”,听着不太吉利,所以在关西干脆改成了“Fuku”,谐音为“福”。看到标有“Fuku”的河豚店,不要以为是拼写错误哦。
日本河豚界的宇宙中心
位于日本山口县的下关,是日本最大的河豚批发集散地,被称为“河豚之本场”,意为河豚的发祥之地及正宗产地。下关是全日本产量之冠,其次是九州熊本(那只熊本熊的老家)和长崎。
但全日本消费大户却不在下关,而是大阪。好吃的大阪人每年要吃掉了全日本六成的河豚。
在下关吃河豚不仅超便宜,还能吃到惊心动魄的河豚肝,甚至连最毒的卵巢也被腌渍风干后入馔,可见岛国人迷恋河豚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
▲分割出的河豚不能食用的部分
▲分割出的河豚可食用的部分
河豚全席料理
一般河豚鱼料理店均提供河豚全席套餐,分8-10道菜,河豚的才有:
刺身:鱼肉薄切,细腻鲜甜,柔韧有嚼劲,讲究点儿店摆盘很精致,配细葱,辣萝卜泥,蘸柚子醋汁吃。摆盘造型有鹤盛り、菊盛り、孔雀盛り、牡丹盛り等。
▲菊盛り
▲鹤盛り
▲炙烤河豚刺身
▲河豚刺身的标准吃法
烧烤:河豚尾及白子,在炭炉慢慢盐烤,焦香扑鼻。
▲烤白子(精囊)
凉拌鱼皮:鱼皮略灼,加柚子醋凉拌,爽弹滑口。
鱼皮冻:煮凝り,将河豚皮和蔬菜,菌子一起炖煮之后放入冰箱,第二天河豚皮会胶质化,形成入口即溶的鱼冻。爽滑可口,而且味道丰富,令人胃口大开。
唐扬:鱼腩带骨裹面糊炸制,撒椒盐,也有的放入更多调料,很适合中国胃。
火锅:鱼头和脊骨,放入昆布汤底,厚且的鱼肉,配上蔬菜、蘑菇和豆腐,彰显河豚的本味。
杂炊:在吃罢火锅的清汤中,加入米饭、鸡蛋和萝卜茸,煮成粥。粥尽收汤底精华,出锅时撒上葱花,完美的河豚料理划上句号。
鳍酒:鱼鳍火烤,逼出香味,再放入热清酒中,酒香与鱼鲜的交融,是寒冷时节的绝佳饮品。
鱼皮、鱼肝和白子
鱼皮
鱼皮分成内外两层,外层带刺,须经磨皮处理才可烹煮;底层滑熘,略灼便可食用,入口即化。
肝脏
河豚肝脏肥美,被视作珍馐,但也可能含有剧毒,有些玩儿命的老饕甘愿冒死一试。上世纪70年代,传奇的歌舞伎八代目坂东三津五郎因吃了四块仅仅1.4厘米宽的方形河豚肝而命丧九泉,引得日本举国震惊。
白子
河豚最珍贵的部位是河豚的鱼白,日本叫白子。它是雄性河豚的精巢,入口即化的口感,被老饕们追逐,奉为“世间第一美食”。鱼白在1月至3月初之间最肥美。
因为毒性巨大,吃河豚稍有不慎,就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顿饭,所以,世界各国对河豚的态度都是禁食!但只有日本例外,不过,这种例外,也是吃货们长期斗争争取来的。
3 | 鲥鱼
“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刀鱼 plus 版
鲥鱼,满足了你对一条完美鱼类的所有想象:体宽似椭圆白玉盘、鳞片大而薄,上侧略闪着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则是银白色的光泽,所谓“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如同是刀鱼的plus版,长江“四鲜”里最高富帅的就是它,最早成为贡品的也是它。
“鲥”不再来
张爱玲曾说人生三大恨事为“一是鲥鱼多刺,二是海棠无香,三是红楼未完”,不过放在今天,对于食客人们来说最恨的不是多刺,而是“鲥”不再来。如果说长江刀鱼是濒临灭绝的一个鱼群,到了鲥鱼这里,已是功能性灭绝。
“谷雨见鲥鱼”,曾经每年初夏要溯江洄游产卵的鲥鱼,如今已经多年未见,原因同刀鱼,不再赘述
可以嚼着吃的鱼鳞
吃鲥鱼,最独特之处在于吃鱼不去鳞。刀鱼的鱼鳞不去除,是因为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鲥鱼是因为一片片大而薄的鳞片里,脂肪含量丰富,是一道不可舍弃的美味。
鲥鱼的烹调方法很多,以清蒸、清炖、烤、红烧最为普遍。鲥鱼的吃法奇特,宜蒸不宜煮。
用一层薄薄的猪网油或鸡油将稍微腌过的鲥鱼裹起来,再撒上葱白、姜丝和黄酒用旺火清蒸一下,这样蒸出来的鲥鱼,鲜汁饱满,用筷子在鱼身上轻轻一戳,就能见鱼汁如泉涌,考究一点的可以加入适量的米酒、糟卤和豉油王以及少量的鱼露调味。
酒酿鲥鱼的做法也深受食客喜爱,做法是将鲜鲥鱼去内脏,不去鳞,鳞片与鱼肉间满含油脂,鲜味浓重。将鲥鱼洗净后放入适量酒酿和熟猪油,加葱、姜、火腿片及调料,上笼蒸15分钟左右而成,出笼后的鲥鱼酒香四溢,鲜嫩肥美,且保持鱼肉的原味。
野生鲥鱼已是传说
野生长江鲥鱼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绝迹了。现在一些养殖场通过全程模拟自然洄游生态,成功养殖了鲥鱼等长江珍稀鱼类。于是,鲥鱼又以人工养殖、或是非长江鲥鱼的形式重返餐桌。
让我们回顾一下鲥鱼的“形迹”: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1986年降至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一个月,一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未见踪迹;至今,在鄱阳湖等地历时多年的捕捞依然是一场空,鲥鱼已经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范围。
4 | 鮰鱼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春季,正是长江江鮰鱼体壮膘肥的时候。出水的鮰鱼腹部膨隆,白中透红,状似石首鱼但没有那么多刺。鮰鱼肉肥美鲜嫩好像一只大号的雪白河豚,又没有河豚的毒素。作者由此表达了对鮰鱼好吃无害的赞美。
不以颜值以肉质取胜
鮰鱼属于鲶形目,上海话叫做“鮰老鼠”,因其长嘴、长胡须、外加小眼睛。虽然颜值差了点,胜在长了一身好肉。这种鱼生存能力比较强,长在大江大河水深之处,在春天的时候肉质最肥嫩,虽然近几年来产量也在减少,但总还是能有机会尝到。
有着上百年菜龄的鮰鱼,也可以称得上是江鲜的代表,早有“不吃鮰鱼,不知鱼味”这一说,是老南京春季菜单里必不可少的一样。
最有“鱼”味的鱼
鮰鱼身上有几个部位的肉最出彩,一是吻部的软肉,肥糯滑润;二是带软边的腹部,口感似甲鱼裙边;三是鱼鳔,因为鮰鱼身强体壮而特别肥厚,制成鱼肚干气味浓香。
鮰鱼烹制重在火候,要味透而肉不老,保持鮰鱼胶质。因为属于鲶形目,鮰鱼本身的味道比较强烈,喜欢的人觉得甚爽,不喜欢的人则感觉有股土腥甚至是“柴油”味。这个时候依据口味选择烧法就很重要了。
吃鮰鱼的正确方式
清炖鮰鱼狮子头
这道菜在典型的淮扬菜狮子头里,加入了刺少、肉质丰满的鮰鱼,再揉入少许的嫩藕,反复揉打后,再用高汤吊底,经过长时间的熬煮滋味鲜爽到恨不得把汤盅端起来喝光。
鄂菜的粉蒸长江鮰鱼
此菜具有鲜、嫩、滑、爽、糯的特点。
把白米粉用清水浸润1小时,让其吃透水再沥干。
把鮰鱼宰杀后,用热水烫皮并刮去表面的黏液,斩下鱼头和鱼尾,另把鱼身片去大骨并取下两扇带皮的鱼肉,然后在鱼肉上剞一字翻口花刀(刀深至鱼皮呈不断状)。
把鱼头鱼尾及鱼肉一起纳盆,加盐抓匀后,再加胡椒粉、姜葱水、料酒、鸡蛋清和水淀粉拌匀,随后拍上白米粉,另外在鱼身刀口处夹上火腿片和蛋黄糕片,最后摆在垫有姜葱的盘里呈整鱼形。待入笼蒸10分钟至熟时,取出来稍加点缀便可上桌。
老汉口“大兴园”的一代名厨孙昌弼他烧的鮰鱼风味独具,在三次换火、三次加油中孙昌弼不断揣摩着手艺,烧鱼特制的鸡汤,刀工、火候和入味,每一道关卡都在实战中悟出了门道,他做出来的鮰鱼味透而肉嫩,入口爽滑。
2007年孙昌弼凭借鮰鱼宴夺得中国烹饪金爵奖,一举封王。
结语: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食物一方味。江鲜概念在长江下游地区大致有千年左右的历史,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烹调方法。这些方法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操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最恰当的江鲜处理方式,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对地理风土的认知。如今的中国菜正面临在 “传承与创新”的风口中,很多新派厨师善于将一些传统菜用一些西式的烹饪方法以加以呈现,这是好事,我们要多加鼓励,但同时也不能为了创新而丢失了“菜的灵魂”,如果真要变化创新,就必须对原材料的食性理解透彻,想明白了再下手。
END-本文内容(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删除,同时,也欢迎厨师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2024-12-31 07:51:59
2024-12-31 07:49:43
2024-12-31 07:47:28
2024-12-30 16:54:31
2024-12-30 16:52:16
2024-12-30 16:50:00
2024-12-30 16:47:46
2024-12-30 16:45:30
2024-12-30 16:43:15
2024-12-30 16:40:59
2024-12-30 16:38:44
2024-12-30 16:36:28
2024-12-30 16:34:12
2024-12-30 16:31:56
2024-12-30 16:29:41
2024-12-30 16:27:25
2024-12-30 16:25:10
2024-12-30 16:22:55
2024-12-30 16:20:40
2024-12-30 1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