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唢呐之乡砀山,500多年的历史,明太祖九世孙朱载堉与之有关
2025-03-20 12:57:56
独家 - 浅析“为官不为”出现的根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多项规定、禁令,全面开展反腐败和整风肃纪,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背景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选择了“为官不为”,并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笔者从当前存在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入手,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干部群众、企业家,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了解社会各阶层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看法,经过归纳和总结,从外部因素与内在原因两个方面,结合干部自身原因、干部管理体系、政治生态环境等角度对“为官不为”的根源进行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为官不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一是理想信念动摇。“官本位”思想严重“作祟”,导致“三观”改造没有做到位、抓持久,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过于看重个人的荣辱得失,淡化了事业的兴衰成败,没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没有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二是久坐衙门成“僚”官,宗旨意识淡化。既脱离群众又脱离实际,人情世故代替党性原则,功利之心取代宗旨观念,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太平官”思想滋生,以“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现实”主义独占脑头。三是不敢担当,责任意识退化。认为事情干得多挨的批评就多,出问题的机会多,引来的麻烦多,得罪的人也多,因此,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能推则推,对棘手麻烦问题能躲则躲,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拖则拖,练就了一身“太极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逐步退化。
二、能力水平不足,缺乏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一是学习不足。不求新知、不学新业、不悟新政,不注重对新情况、新矛盾的研究和思考在迎接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时,导致没有能力而“不为”。二是没有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的战略部署。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仍然存在停留在老经验、老办法、老知识的层面上,面对新常态,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导致缺乏新思路、新举措而“无为”。三是发展理念和方式比较落后,没能随着形势发展需要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工作中更多沿用传统思维方式,导致思路不宽、办法不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高。
三、整治“四风”力度加大,恐慌思想“作祟”。一是八项规定、十条禁令的出台,权力逐渐被关进笼子。一些领导干部以前习以为常的“吃点喝点、送点收点、办公室大点、车配得好点”的日子不再有,一时之间觉得“不适应”,找不到“作官”的感觉,进而失去了干事的“动力”,出现“为官不为”现象。二是对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人为地把“改作风”与“敢担当”、 “干净”与“干事”对立起来。面对当前反腐高压态势和正风肃纪要求,一些干部感到被束缚了手脚,“规矩多了、什么也干不了”,以“干净”为“不作为”找借口。三是对“红线”“底线”界限认识不清。有的领导干部对于“红线”“底线”认识不清楚,引起过分恐慌,认为中央现在管得严,干事越多,出错几率就越大,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
四、干部考核制度不健全,考评体系不完善。一是绩效考察流于形式。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察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对领导干部个人年度考核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管理结果,许多时候走了形式。许多时候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导致没有工作激情,出现“为官不为”。二是干部考核成为“作秀”舞台。一些单位为加强干部管理,出台各种各样干部考核方案,对干部考核没有做好精准“画像”,导致干部考核成为“作秀”舞台,对“为官不为”的干部难以形成“高严”的考核压力。三是过于注重干部考察谈话。在干部考察过程中,有的谈话对象抱着老好人思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说好话而不说真话,难以从谈话人口中了解真实情况,而过分注重谈话致使干部考察效果不理想。
五、监管制度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一是对于“为官不为”行为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与问责制度。相比较贪污腐败等行为,“为官不为”的隐形性极高,难以让人一眼察觉,因而监管起来很难。而对于领导干部的“为官不为”问题,很多地方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追责制度,也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导致“为官不为”问题大肆蔓延。二是监管行为易遭“绑架”。一些身处关键岗位、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收了别人的手软”、“吃了别人的嘴软”,面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听之任之。极个别领导干部甚至充当不法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分享者,不愿作为。三是群众参与监督意识不强。群众对领导干部考察公示和征求意见认识不足,认为提拔谁和不提拔谁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有些小毛病也不举报和说明,致使某些“为官不为”干部在考察时候不受影响。
六、干部选用制度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足。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完善。由于干部选用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没有营造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和用人导向,没有形成“有为才有位”“有位需有为”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二是优秀干部得不到提拔,受到心理伤害而不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任用上出现严重问题,致使一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相反,那些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甚至口碑极差的人却得到重用提拔,使得一些干部失去信心和激情,进而出现不作为。三是公务员总体薪酬较低,上升空间狭窄,激励机制不足。一些同志与石油系统、电力部门相比,感觉收入偏低,心里不平衡。基层领导职务层次低、非领导职务少、上升空间狭窄,引起心中不满。随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一些单位取消了职工的一些正常福利待遇,更加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情绪低落、不愿积极工作,从而出现不作为。
2025-03-20 12:57:56
2025-03-20 12:55:41
2025-03-20 12:53:26
2025-03-20 12:51:11
2025-03-18 04:56:31
2025-03-18 04:54:16
2025-03-18 04:52:01
2025-03-18 04:49:45
2025-03-18 04:47:30
2025-03-18 04:45:14
2025-03-18 04:42:59
2025-03-18 04:40:44
2025-03-18 04:38:28
2025-03-18 04:36:12
2025-03-18 04:33:57
2025-03-18 04:31:41
2025-03-18 04:29:26
2025-03-18 04:27:11
2025-03-18 04:24:55
2025-03-18 04: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