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出版专著,18岁轻生,天才少年高考前跳楼:已完成一生的成就
2024-11-06 06:51:26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今天听了一本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讲的是曾国藩,从一个23岁才考上秀才的资质不高的人,到一代功臣。
曾国藩本名增宽一,到了京城之后,当官后改名国藩即国之藩篱,他以自身力量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天。
曾国藩资质不高,反应慢,但是精力特别旺盛,特别能坚持,李鸿章是他的学生,说他的老师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叫儒缓,就是反应慢。他的朋友左宗棠评价他,说是才短,就是没什么才气。曾国藩自己说,自己吾生平短于才,就是说,自己不是很聪明。
就是这么一个身体又不好,又不是很聪明,出身又不高的湖南孩子,最后立下了千古大业,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的一生当中,所有业绩综合起来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勤,一个是恒,就是它极其勤奋,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很长的这个地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他作为一介书生,在国家危难之时,皇帝让他办团练,他就干了,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一个人,既然屡战屡胜。
曾国藩是1811年出生在一个湖南的地主家庭,但也不是特别富裕,他在23岁时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他在21岁考秀才时,他觉得自己考的特别棒,结果那一年发榜时被湖南学台悬牌批责,就是相当于被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发文儿,专门批评他。说他这篇文章叫文理太浅,这个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一个奇耻大辱,因为悬牌所有人都看得到,这一次受辱后,对他帮助很大。
从这件事后,他开始改变了学习方法,重新学习,在23岁时考上了秀才,考上之后,24岁进入了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学习中了举人,28岁考中进士,更名国藩进入翰林院。
自此,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他在京城当官升迁特别顺,28岁从湖南农村到北京当官,十年七迁,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他非常不愉快,晚清期官场的腐败气息,让他想做什么事都做不了。
在1850年时,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即位,只有20岁的咸丰皇帝特别的意气风发,四处求言,曾国藩觉得机会来了,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咸丰皇帝都没采纳,经常披复一个叫“毋庸议”的批复,就是说别瞎说,曾国藩就觉得特别憋屈,写了那么多的条陈,建议都没被采用,其他人的建议咸丰皇帝也都没用,他后来写了个东西,叫做《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第一条写的就是批评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第二条批评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但是都不才用。
第三条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咸丰皇帝看到奏折后大怒,要查办曾国藩,幸好皇帝身边有几个明白人赶紧劝阻,说这种人是个人才,千万不要杀了,这才保下他的命来。
他这种暴脾气导致他与周围的同僚,皇帝的关系都不好,尤其是两个满族大臣琦善和赛善阿,因为曾国藩上书导致被流放后,整个京城的官场人都不理曾国藩,不但不理,甚至人人唾骂,不与同席,他在京城整个抬不起头来,完全得罪了京城的官场人。
再加上曾国藩的经济状况特别糟糕,他在京城后当官也特别不顺心,有一次得到一个机会去江西主考的机会,但走到半道上,母亲去世了,那时的官员得去丁忧。他就回家处理丧事,守孝三年,这时才结束了14年的京官生活。
回家丁忧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皇帝就给所有在家里的在籍官员发通知说,每个人都要出来办团练,捍卫王朝,其他人办团练就是忽悠一下皇帝借机敛财,但曾国藩是真办团练,真干活儿,真心为老百姓做主,并且办案杀了很多人,让当地政府捞不到钱,因此得罪了当地政府。
曾国藩招兵有一个原则,不招当兵的,只招普通人,就是招活不下去的普通人,并每天早上训话,让这些人心中有理想主义精神,有责任感。但他办的团练与当地营兵发生斗争,实在斗不过地方官员,他就从长沙搬到了衡阳一个偏僻的地方去练兵,他用了一句话形容特别好,叫做“打落牙齿和血吞”,什么话都不讲,好好去练兵。
在衡阳练兵时面临着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没有办公场所就找祠堂办公,没有牌子就起了个名叫湖南审案局,没有经验就自己去摸索,没钱就去劝捐,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曾国藩慢慢的练起了一支17000人的湘军队伍,与太平军打仗十战十捷。
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都是通过不断的给自己使劲儿加油,这里面曾国藩有一段总结,他在几十年后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这就是说天下的事,如果随随便便就成功的非常少,有一半是你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一半就是你被别人逼迫激将去做的。
因为曾国藩打战好,皇帝就派他去支援江江西,但到江西后遇到的一个巡抚叫陈启迈,这个人昏庸无能且朝三暮四,喜欢出命令,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把所有的部队调动的晕头转向,后来曾国藩实在受不了了,一本直接参与到皇帝那儿,陈启迈被罢免,这一下,曾国藩把地方官员都得罪完了,地方的官员说他不好相处,特别恨他,导致他工作很难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就跟皇帝说要丁忧三年,曾国藩心灰意冷,回到家里边,这时太平天国又闹起来了,皇帝给他写信,让他出来带兵打仗,但曾国藩说不给他一个地方大员不好开展工作。
恰恰在这时,太平天国内部又出现了分裂,皇帝觉得没曾国藩也行,就没答应,这个对曾国藩的打击很大,那段时间他已经失态了,都失了分寸,逮谁骂谁。
但这时曾国藩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他拿起了老庄的书,老子的话对他帮助很大,曾国藩希望自己能够练到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
你如果能够圆润光滑,和其光同其尘,走到哪儿别人都看不出来,你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那这个修为才算够,这段时间他就在家里不断的思考,提升修为,这两年,他称作大悔大悟之年,曾国藩明白了,原来工作不是那么干的,不是得罪所有人就能干好的。
这时太平军又起来了,皇帝又写信让曾国藩出来打仗,这时曾国藩重新出山,所有人都觉得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和气,跟谁都客气,谦虚周到,以前在北京当官时经常跟人吵架甚至打架,现在变得和气了,能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情绪。
二是学会跟皇帝打太极了,不直来直去啦,以前说不干就不干。这次是皇帝安排工作,嘴上说马上去,然后在这边又说这边出了什么事,那边出了什么事,他老让皇帝觉得他在努力的去想去,但是去不了,直到最后拖黄了不去。
三是一同滥举,过去打一战下来,只保举几百人,现在多保举,放手保举,用这种方法来融入当时的官场文化,开始和光同尘,把自己那个尖锐的东西磨得越来越平。
从江西之困到丁忧两年重新出山,曾国藩整个改变了一个人,你会觉得他没有了底线,但实际上曾国藩的内心是有他的底线的,他所做的所有事核心是为了能够做事。
曾国藩在打仗时采用了结硬寨打呆战的战略,他总是用这种笨笨的办法去工作,去获得成就,曾国藩这一辈子讲究拙,诚,勤,恒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坚持,他常说打得通的才是好汉。
他读书有个特点,就是说这本书读不懂,不换,非读懂不可,哪怕一天就读了一句话,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回去查资料。查半天就这一句话,第二天接着读,他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不轻易放弃。
他自己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打仗打输了,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就是说,你人生如果失败了,也是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勤则百弊皆除”。
他自己讲自己有五勤,一曰身勤。二曰脑勤,三曰手勤,四月口勤,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他坚持每天写日课。记录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悟,每天反省自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依然在高强度的工作,并每天写日记,于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一代伟人曾国藩殒落,享年61岁。
这本书最后讲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一是他树立了一个目标,立志做圣人,并坚韧不拔地去做。
二是他要有实行的过程,曾国藩实行的办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写日课,每天用工楷写日记检索言行反省自身。朱熹有一个修炼方法,对曾国藩很有启发,说一个人要想调养心性,扭转过去的积习,有两句话叫猛火煮,慢火温。猛火煮,就是你一上来不能太轻柔,一上来太轻柔,不给自己一个急转弯的劲儿,你拐不过来,所以他为什么一开始对自己的要求那么的严格,每天写那么多日记,猛火煮,先用猛火攻一下,攻一下以后慢火温,就是长期的持续下去,能够恒常。
一个人写日记,写上一年半载不算了不起,能够写五六十年的才算了不起,做人做事要有足够的耐心,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曾国藩在30岁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正因为曾国藩有足够的耐心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他在30岁前后发生了改巨大改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现在有的是20多岁,有的40多岁,都有充足的机会,只要你觉得你的人生应该转弯了,你就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方向,可以向曾国藩学习,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资质可能比我们在座的人都还不如,但是他坚持永恒,做出了一番事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他一样持之以恒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
2024-11-06 06:51:26
2024-11-06 06:49:12
2024-11-06 06:46:57
2024-11-06 06:44:42
2024-11-06 06:42:27
2024-11-06 06:40:12
2024-11-06 06:37:57
2024-11-06 06:35:43
2024-11-06 06:33:28
2024-11-06 06:31:13
2024-11-04 22:30:10
2024-11-04 22:27:55
2024-11-04 22:25:41
2024-11-04 22:23:26
2024-11-04 22:21:11
2024-11-04 22:18:56
2024-11-04 22:16:42
2024-11-04 22:14:27
2024-11-04 22:12:12
2024-11-04 22: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