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已露出大片陆地,如吹填将变成我国超级大岛,可移民20万人
2024-11-30 03:34:04
仅3000人看过的高分电影《龙种》看脸是“外国人”却有一颗中国心
一部《龙种》颠覆了我对好莱坞电影的看法,最近一部拍摄于1944年的好莱坞黑白电影《龙种》被网友重新挖掘出来,这部近70年前的美国影片,无法归属于四五十年代经典好莱坞时期各类型片中的任何一种,神奇的是,因为这部电影是中国特有的抗战类型片。
目前电影豆瓣评分8.5,却只有3000多个人看过并打分,大家给予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是正面评价,大多数人认为影片虽然是美国人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战故事,却比当下成批量出现的国产抗战剧更加真实可信一点。
《龙种》这部电影是米高梅公司根据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拍摄。
赛珍珠怀着对中国大地的眷恋,对中国人民的深刻理解,听闻日军的暴行后,心怀激愤,“针对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灾难”创作了长篇小说《龙种》。
小说讲述了中国沦陷区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故事,影片以南京城郊一个百人村庄为焦点,讲述了林家人及其亲戚在日军占领时的悲惨遭遇以及逐渐觉悟、奋起反抗的过程。
由于当时华裔演员并没有进入好莱坞市场,所以片中的主要角色全部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这就导致了现在看这部片子,会产生视觉上的违和感,不过演员们的演绎并不用担心,他们经过精心化妆,穿着对襟短褂和布腰长裤,人人脚上一双黑色布鞋,咋一看还真的是抗战时期地道的中国农民形象。
电影《龙种》在原作的基础上,经历贴近中国抗战史实,力求准确体现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艰难处境和不屈精神,并没有拔高某一个人物形象,也没有歪曲贬低,作为一部抗战题材小说,电影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是国际上最早用文学手法对这一事件所做的真实记录!
《龙种》可谓20世纪4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啊,用十万五千美元买下小说版权,影片成本就有三百万美元,光是前期的电影布景就耗资巨大,剧组搭建了一座占地百二十英亩的中国式村庄,造了梯田、修了稻田,还用大麦代替水稻……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还停留在辫子时代,而赛珍珠的小说对于中国乡村的描写并非面面俱到,毕竟无法为读者再现一个立体的中国乡村,所以从编剧到美工,摄制组成员都没有踏入中国一步,对于中国的印象也是间接得来。
难得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种》还是能够完成真实的外景、细微的道具,就连演员的形态都完成的很棒,特别是电影一开始,画外音阐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也是原著开头没有的。
“这是林村,1937年的初夏,住在这里都是农民……在这个农场上住着林家一家人……”
这一段并没有提起中国一词,导演使用大量的画面和言语来让观众去感受——这里是中国。
竹子、农舍、平缓的山坡,其实他们搭建房舍的飞檐拱顶,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样式。
在看电影的服装和化妆,其实戏服和化妆不只是增强幻想,更应该是主题与人物的一部分,它们的风格可以显示人物的阶级、自我形象和心理状态,因为时代的原因,该片并没有用亚裔演员,所以很多中国观众先入为主的偏见并不看好演员们的外形条件。
其实这部电影的造型师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演员本身的体貌特征了,片中人物的服装不但做到了十足的中国话,而且作为一种介质与影片主题配合,不同场景的服饰又有细腻的差异,显示出人物的不同阶层与境遇来。
林家就是典型的中国农民打扮,对襟或者斜襟的、衣服边缀着布纽扣的粗布短褂,插秧时穿草鞋、带草帽,休息的时候白布袜、黑布鞋。
村子里还有读书人,穿着的是粗布长袍马褂,同样有文化的大女婿吴廉,在做了汉奸之后,穿的长袍马褂都换成了丝绸质地的。
其实这些服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掩盖西方演员的高大身材,片中包括女主的几位女演员,都没有中国女人那般小巧的模样和身形,宽松的中式布褂正好遮蔽了女演员丰满的身材,也算是纠正了形体上的特点。
演员们妆化的并不浓,所有外国演员都把头发染成了黑色,女演员要梳着发髻,插着发簪,眼部用眼影向上吊起,形成中国式丹凤眼,只可惜不论怎么化妆和打扮,西方人和东方人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白人的高鼻梁无法通过化妆改变,浅色眼珠也没有办法变成深色,好在黑白片让观众不能辨识到演员的白色皮肤,所以眼珠的颜色在不是特写的情况下,并不会被人在意。
而电影唯一能让中国观众熟悉的就是,《龙种》的配乐用到了《义勇军进行曲》。
熟悉的旋律响起,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从中体会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寓意,激荡的音乐在电影中数次数显,每次都是作为感染力的一种扩大和加深。1944年《义勇军进行曲》还未成为国歌,可见这部电影对它“引用”的重要性。
尽管《龙种》这部电影风格已经相当中国化了,但片中是不是透露出来的好莱坞式幽默和片中白人演员深邃的面孔,都在提醒观众这是西方人拍的电影,这也给看惯了国内抗战影视作品的观众带来了不小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冲击。
2013年5月,针对国内部分“抗战剧”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广电出手整治,这是很及时而且很必要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抗战题材作品鱼龙混杂的现象,除了制止和约束之外,还要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那段历史全面、清醒而深刻的认知,至少要形成一个公式,我们不应该忘记国际社会一切正义力量给予的坚定和支持。
把抗战历史这段民族经历拿来炒噱头,不去在影视本体的真实上下功夫,有些“创新”不仅不会吸引观众,其结果也是被大家唾弃。
以《龙种》为鉴,希望中国抗战作品创作者都能够对艺术产生敬畏,对历史产生敬畏,对得起中国人的身份,最起码是个“龙种”。
文原创,图网络
2024-11-30 03:34:04
2024-11-30 03:31:51
2024-11-30 03:29:38
2024-11-30 03:27:25
2024-11-30 03:25:12
2024-11-30 03:22:59
2024-11-30 03:20:46
2024-11-30 03:18:33
2024-11-30 03:16:21
2024-11-30 03:14:08
2024-11-30 03:11:55
2024-11-30 03:09:42
2024-11-30 03:07:29
2024-11-30 03:05:16
2024-11-30 03:03:03
2024-11-30 03:00:50
2024-11-30 02:58:37
2024-11-30 02:56:24
2024-11-30 02:54:11
2024-11-30 02:51:58